葛紅林委員:理性預判疫情影響,引導全球資本有序進入實體經濟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蔓延,讓原本緊密相連的全球產業鏈受到衝擊——當人、財、貨的流動不得不按下“暫停鍵”,當前我們圍繞全球產業鏈疫後重塑,可以有哪些思考?

3月30日,二十國集團貿易和投資部長特別會議發表聯合聲明,呼應此前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共識,強調針對疫情采取的緊急措施應具有針對性、適當性、透明度和臨時性,避免相關政策對國際貿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礙或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產生破壞性影響。而圍繞這一話題,長期關注全球貿易格局變化的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鋁業公司原董事長葛紅林表示,要理性認識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帶來的影響,更要引導全球資本有序進入實體經濟而非股市。

“第一,我認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對全球產業鏈重塑產生重大影響,但不能就此斷言,中國防控疫情和快速復工復產帶來的成效,會導致世界產業鏈中心向中國轉移。應理性認識到,在對本國產業鏈經此一‘疫’痛定思痛後,發達國家將加快彌補和完善本國或區域化產業鏈的完整度,形成競爭中心,甚至在重塑中‘去中國化’。”葛紅林快人快語。

葛紅林表示,前一時期,即使疫情還沒有在美國大規模爆發,美國的一位部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將“有助於”加速製造業迴流美國。更何況當前疫情已經嚴重衝擊了美國經濟。不難想象,他們的迴流意識會更加強烈。“因此,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絕不能自以為是地認為國外資源會以中國為中心,紛紛湧入。從全球經濟發展的大局來看,形成多個完整產業鏈中心,是客觀的未來,也是一個發展趨勢,將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應當順勢而為,積極參與,包括鼓勵我國的企業‘走出去’參與,把握主動權。”葛紅林表示。

“第二,對國內的產業鏈佈局來講,也應當加快形成多個區域內基本完整的產業鏈中心,而不是一個。”在葛紅林看來,在一個區域打造全國唯一完整產業鏈中心的思路還應拓展,應提前謀劃疫後全球產業鏈重塑這一戰略機遇期,率先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地域,緊扣國家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區域的垂直整合,加快形成四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區域性完整產業鏈中心。而多箇中心的建設,也非重複建設,而是既防範產業鏈風險,又促進區域產業鏈競爭。通過區域競爭,得到發展。

葛紅林的第三個建議,是要積極引導疫情後可能流入的海外資金。但他強調,與其期盼海外資金向中國股市流入,還不如引導海外資金流向中國實體經濟。“向股市投入100億元,與向製造業投入100億元相比,後者的效果或遠遠大於前者。而要實現後者,可能也是對各級政府招商引資工作的一個考驗。”葛紅林表示。他同時提到,面對當前疫情,各國政府為了挽救本國經濟,包括美國都採取了許多救市的金融政策,啟動了危機工具箱,紛紛釋放了多種資源,加快向市場注入。“可以預見,會有相當部分資金進入全球市場,尋求較高的回報。但從全球看,能夠接納並滿足回報需要的市場並不多,而中國不斷取得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成效,將具有明顯投資風險較小、回報率高的比較優勢,有望成為首選市場。”葛紅林有此預期。

但葛紅林同時認為,有人認為這種資金流入會使中國股市獲得更多的國際資本關注,會為中國上市公司發展帶來國際資金支持,更有利於上市公司,“我個人覺得,與其期盼海外資金向中國股市流入,還不如引導海外資金向中國的實體經濟流入。當然,我們也要制定積極的政策,創新更有效的模式;保持更堅韌的定力,鼓勵實體企業通過創新混改的新路徑,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者。同時,還要儘快大幅縮減實體經濟方面的負面清單,吸引更多全球產業鏈相關企業落戶中國,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快‘引資補鏈’,通過產業集群的建設,邁向產業鏈區域中心的建設。”葛紅林這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