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都是"相斫書"嗎?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學什麼?

公元三世紀的時候,有一個名人叫魚豢[huàn],他是個大學者,也是個歷史學家,《魏略》就是他私自編撰的。據說這個魚豢曾經向他的老師、著名經學大師隗禧請教如何讀《左傳》,隗禧回答說:“欲知幽微莫若《易》,人倫之紀莫若《禮》,多識山川草木之名莫若《詩》。《左氏》,直相斫[zhuó]書耳,不足精意也。"

史書都是

《魏略》書影

隗禧是這樣回答魚豢的:如果想知道一些深奧精微的道理,可以去學習《周易》,如果想學人倫禮法,可以去學習《禮記》,想要知道山川草木的知識,可以去學習《詩經》。但是《左氏春秋》不過是人們相互算計攻伐的書而已,不值得認真學習。

史書都是

《左傳》書影

對話如果脫離了具體的歷史背景和語境,就容易被誤解。從這段文字記載中,槐禧稱《左傳》為"相斫書"是無可否認了。但其中是否涉及對現實的考量和古今文之間的辨析,現在都難以考證。但是近代,由槐禧的這段話引發的討論,範圍已經不只限於一部《左傳》了。

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梁啟超發表《新史學》,其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昔人唯《左傳》為相斫書,豈唯《左傳》,若二十四史,真可謂地球上空前絕後之一大相斫書也。

史書都是

梁啟超

當然,梁啟超說出這番話,也必須考量他發聲的語境。時當中國面臨西方工業化浪潮所導致的資本東進的巨大沖擊,在新舊之間難以取捨,不維新,就沒有辦法拯救華夏;維新則痛如剔骨。因此在發表維新的主張時候,難免會有一些激烈的表達。但是梁啟超也確乎說了這一番話,這就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疑問:難道二十四史都是"相斫書"嘛?


面壁十載學.......屠龍?


現在,有人持有這樣的觀點:學歷史,就是學屠龍術。

史書都是

這樣的人還不少:

史書都是

甚至還有的建議姑娘們談戀愛之前也多讀讀史書,學點"屠龍術",免得被人騙。

史書都是

而且這個思想已經不侷限於歷史了,開始有水漫金山的趨勢。有博主在微博上公然做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古代三大哲學,全是統治術;百家爭鳴,其本質就是統治術爭鳴。

史書都是

史書都是

孔子嘆惜說:甚矣!吾之衰,吾不復夢見周公。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在史學鉅著《資治通鑑》中有一段引述董仲舒的話,是這麼說的: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故治亂廢興在於己......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

《資治通鑑》卷十七

欲正人,必先正己,正己以化人。

這是記載在《資治通鑑》中的文字。我國傳統史書中,記載了大量的政治紛爭,讀者們的解讀也各不相同,但是有人從中讀出了"陰謀"和"詭計",從中學到了小聰明,小計謀,有的人還聲稱可以從中學到"馭人術"、"統治術",更有甚至,說什麼"屠龍術"。哎喲,這個時代,還不祛魅嗎?真的,學什麼屠龍術,還不如實實在在地學學怎麼殺豬,恐怕對生活更有益處。

史書都是

大家一起學殺豬

史筆如刀,刀尖有血


南宋有一位以身殉道的宰相,文天祥,大家都是熟知的,小學課文裡背過他的《過零丁洋》,這是古代士大夫的理想形象了。他還寫過一首《正氣歌》,這首歌是能治病的。現代很多人的毛病源於正氣不足,把這首歌背下來,大有裨益。你問為什麼?正氣存於內,外邪不可幹嘛。其中這兩句,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細嚼,大補。

史書都是

文天祥 像

在晉董狐筆說的什麼呢?

公元前607年,又貪財又殘暴的晉靈公被姐夫或者是妹婿趙穿帶兵殺死,隨後原本晉國的正卿趙盾和趙穿迎回晉靈公的叔叔公子黑臀為晉成公。太史董狐記載到:"趙盾弒其君"。趙盾反駁說:"不是我殺的啊!"董狐回答說:"你是晉國的正卿,執政的人,你扔下國君不管,致使國君被殺了,也沒有懲治弒君者,罪魁禍首不是你,又是誰呢?"趙盾無言以對。


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左傳·宣公二年》


而齊太史簡的經歷要比董狐稍微慘一點。

公元前548年,當時的齊國的君主齊莊公不大修身,與齊國大夫崔杼的妻子棠姜私通。一方面是權力的誘惑,一方面是綠帽之仇,於是崔杼聯合棠無咎殺掉了莊公,立莊公的弟弟杵臼為齊景公,自己為右相,把持了朝政。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被人揭破了底,很不高興。齊國太史於是被砍了。這個太史的弟弟看到哥哥被砍了,雖然覺得對方手裡有刀,自己手裡也有刀,但是眼下自己手裡這把刀是文人之刀,確實拼不過武人的刀啊,但他寫到"崔杼弒莊公",崔杼復殺之。三弟看兩個哥哥都被殺了,想了想,還是寫下"崔杼弒莊公",崔杼沒有殺他。 這個故事記載在《史記·齊太公世家》當中,同時也被《左傳》收錄在內,小編複述的時候,略有一點想象夾雜在其中,但是大意如此。


景公立,以崔杼為右相......齊太史書曰"崔杼弒莊公",崔杼殺之。其弟復書,崔杼復殺之。少弟復書,崔杼乃舍之。 《史記·齊太公世家》


讀這短短几句話,千載之後,猶聞羶腥。

歷史上絕不缺少有風骨有正氣的人和事,史書中也時時刻刻都能看到這些人的身影。東漢時有教化"樑上君子"的陳寔,北魏時有以身作則的房景柏,有"不欺暗室"的楊震,有"嵩山長隱"的武攸緒......這些人和事,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不應該忽視的。

唐憲宗曾經詢問裴垍,想要治理好一個國家,要怎麼做呢?幫助實現了唐朝中興的名臣裴垍回答道:"先要把自己的心擺正。"


上嘗問垍,為理之要何先。對曰:"先正其心"。《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七


所以,歷史是一本什麼書,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醉心權術傾軋者見相斫。

怎麼來回答,全憑讀者君的心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