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人还是国家,“两面三刀”都没好下场,这个民族就是最好例子

明朝的诸多皇帝中,除了朱元璋之外,谁的历史功绩最高?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明成祖朱棣了。只不过,他的皇位是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那里夺来的,算不上名正言顺的皇帝,所以,朱棣一直受到世人的诟病和批判。

不管人还是国家,“两面三刀”都没好下场,这个民族就是最好例子

在很多电视剧中,则把朱棣描述成了一个好大喜功的野心家,因为,他远征蒙古搞得民不聊生,但是,抛开皇位来源的合理性,朱棣在历史上的成就还是非常高的。

明朝初年,边关的少数民族政权经常骚扰边境百姓,破坏当地的农业生产。因此,朱棣曾五次北伐,除了最后一次失败之外,其余几次都沉重的打击了蒙古人的气焰,甚至,还消灭了蒙古的“朵颜三卫”。说到这,很多人会有疑问,蒙古的“朵颜三卫”不是归顺明朝了吗?甚至,他们还帮明成祖朱棣打下了江山,不然的话以朱棣那一点点兵力怎么能对抗朱允炆的中央军呢?

不过,既然明成祖下定决心歼灭他们,肯定是有原因的。

话说,在建文帝时期,朱允炆多次想削藩,手段十分凌厉,甚至,逼死了当时富有才名的湘王。因此,朱棣很害怕,万一这个侄子翻脸不认人怎么办?于是,他就想直接夺了建文帝的政权,但是,他只是一个藩王,虽然,镇守边关多年,可是,他的兵力却很少。

所以,以他一个藩王的兵力,去对抗建文帝无异于以卵击石,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不管人还是国家,“两面三刀”都没好下场,这个民族就是最好例子

于是,他打起了宁王朱权的主意。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宁王,号臞仙,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封地为宁国(今内蒙古宁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两年之后,朱权前往了藩地大宁。

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一大镇。

据《明史》记载,当时,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更有朵颜三卫骁勇善战。”也就是说,他拥有兵士八万,军车六万,还有蒙古的“朵颜三卫”,他们一个个能征惯战,打仗更是一把好手。因为,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所以,以善于谋略著称。

之后,朱棣用计不仅打败了宁王,还得到了宁王的兵力和战车,以及“朵颜三卫”这支强大的部队。此时,尽管兵力上仍然比不过建文帝朱允炆,但是,他却依靠“朵颜三卫”的强悍,不仅最终打败了朱允炆,还夺得了大明江山。因此,在他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朵颜三卫”算是立下了不少的汗马功劳。

不管人还是国家,“两面三刀”都没好下场,这个民族就是最好例子

在明朝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因为,明朝的不断打击,蒙古被分为了三个部分:瓦剌、朵颜和鞑靼。最初,朵颜对明朝比较亲近,而其它的两个民族政权却喜欢和明朝对着干,好在这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也不团结,常常相互攻击。

按理说,这样可以让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制约,明朝不应该消灭朵颜,毕竟,朵颜的存在对明朝边关的稳定还是有帮助的。而且,最好的办法,就是团结其中的朵颜和瓦剌,去攻击另外的鞑靼。在唐朝时期,唐太宗采用的就是这个策略,而且,确实非常实用。

然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是游牧民族,资源匮乏,若是在遇到自然灾害后,他们常常是粮食歉收,生活物资短缺,最早,致使他们民不聊生,不得不南下对富有的明朝进行掠夺。所以,朵颜政权在万不得已,生活所迫的情况下,还是会时不时的骚扰明朝边境,而这个却说不上谁对谁错。

此外,在其它两个政权进攻明朝之时,“朵颜三卫”便会选择投降,帮助他们攻打明朝。但是,等明朝的军队来了,他们又会投靠明朝,去攻打其它两个政权。所以,这个“朵颜三卫”就是个墙头草,两面三刀,且“朵颜三卫”的这种政策也让明朝非常愤怒。

不管人还是国家,“两面三刀”都没好下场,这个民族就是最好例子

在“朵颜三卫”归顺明朝的时候,明朝也帮助过朵颜,给了他们大量粮食和生活必需品。但是,他们的人口基数太大,这些粮食和物资根本算不得什么,支撑不了多长时间。所以,在明朝的军队走后,他们便又会南下掠夺明朝的物资,不断侵犯明朝边境村庄,杀害明朝老百姓,抢夺他们的粮食跟生活用品。

时间久了,明朝政府就认为:这个“朵颜三卫”就是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与其帮助他们,还不如在有利的时机中消灭他们。明成祖朱棣一共对蒙古进行过五次军事打击,第三次的时候,本是去攻打鞑靼的阿鲁门部,可是,阿鲁门部听到明朝军队到来的消息后,吓得望风而逃。

明成祖朱棣没有打到阿鲁门部非常生气,于是,便下令军队烧了他们的帐篷和房屋,赶走了他们的牛羊。此外,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朱棣趁着“朵颜三卫”没有防范的时候,突然命令军队对“朵颜三卫”展开了军事行动,一举消灭了“朵颜三卫”,稳定了边境,同时,也少了一个心腹之患。

最终,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朵颜三卫”彻底斩草除根。

不管人还是国家,“两面三刀”都没好下场,这个民族就是最好例子

试想,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死心塌地的忠于明朝,那么,其结局肯定会不一样。不过,谁让他们实行了“两面三刀”的政策,所以,被消灭也是罪有应得。

【《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诸王二》、《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明史·鞑靼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