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幾多愁,親子共讀解煩憂”—為愛閱讀《橋下一家人》


“育兒路上幾多愁,親子共讀解煩憂”—為愛閱讀《橋下一家人》

冬去春來,又和孩子重溫了一遍紐伯瑞兒童文學大獎小說《橋下一家人》。這是一本有愛、又暖心的故事。

“從前”兩個字開啟了我和孩子對故事的期待。一般來說,在閱讀兒童故事的時候,只要一看到“從前”、或者“很久以前”這樣的字詞,就總給人一種親切感:“故事將是奇妙的、神奇的。”

(1)

一位上年紀的流浪漢,住在一個偏僻的大橋洞下,所有家當就是能夠走哪推哪的、一個裝滿破爛的嬰兒車。唯一讓他擔心害怕的是,有人來偷他那顆“善良的心”。

另外,他討厭小孩:“他們像八哥似的,愚昧無知,嘰嘰喳喳,令人厭煩”。

然而命運就是那麼“愛開玩笑”!

他一大早預感著自己:“今天會有一件新的、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

然而,當他愉快的在外面“晃盪”一圈、回到自己的“領地”,奇遇發生了:來了三個“八哥孩子”、外加他們的一條狗!

他要把他們趕走,但他的善良阻止了自己。“因為我是個愚蠢的、軟心腸的流浪漢。”

但同時也讓他再次感到“不放心”,認為這無家可歸的一家人一定會“偷走”自己那顆善良的心。(這一家人只有媽媽工作,除了解決溫飽之外,交不起房租,只有出來找地方住。)

在書中不止一次提到流浪漢的擔心,擔心別人會偷走他的那顆善良的心”。

那麼問題來了,別人為什麼要來偷?既然能被“偷”,那他的這顆善良的心又是從哪兒來的?是有“人”給的,還是原本就有的呢?如果被壞人偷走了,是不是就不再善良了呢?

“人之初,性本善”,遠離奸惡之人,不要讓“壞人”偷走自己那顆“善良的心”。

可能正是因為人有著“善良”作為情感交流的基礎,人與人之間才有了理解和信任吧。

這位老人流浪漢和無家可歸的一家人,在經過互相瞭解之後,他們發現彼此都心存良善,彼此的心開始靠近,漸漸消除了對“陌生人本能的戒備”。

(2)

隨著聖誕節的臨近,巴黎熱鬧非凡。

老人領著三個孩子去見自己的朋友“聖誕老人”(也是一名窮困者,在一家商店扮演聖誕老人)。原本孩子們期待能在“聖誕老人”這裡得到自己想要的禮物,一座真正的、能住的房子和一個狗窩!結果不用說了,孩子們極度的失望。

不過聖誕老人也給了他們一個“禮物”——一個工作信息,只不過誰都沒當回事兒。

當讀到這裡,我和孩子也意識到,對於“極度失望”這個結果,前面故事已經做了鋪墊。

他們在去見“聖誕老人”之前,路過市政廳,那邊有一群藍色的鴿子圍著路人飛來飛去,等著人們餵食。

流浪漢有一句話:“就像乞丐!總是為了討得一點兒施捨兒惹人煩”。

我想這可能也是作者想表達給孩子們的,想從別人那裡得到自己想要的,卻得不到的時候,就會失望、傷心,這是人都會有的正常情緒。人是應該有自己的夢想、有想要的幸福,但需要自己去努力、去爭取。

比如故事中提到他們經過鬧市的時候,滿眼裡都是美味佳餚(當時讀到這兒的時候,竟然讓我們想到了《賣火柴的小女孩》)。肚子餓的不行,那條狗就更不用說了。怎麼辦呢?於是,老人讓孩子們勇敢的在馬路上唱聖誕頌歌,來慰藉那些疲憊的人們,結果得到了慷慨的“施捨”。每個人包括那條髒兮兮的狗,都吃的很飽。

當賣唱這個事兒,讓孩子們的媽媽知道後,相當生氣。

其中老人為了讓“媽媽”消消氣說:“當歌劇院的大歌唱家們用他們的歌聲換取報酬的時候,你能說那是乞討嗎?”老人認為孩子們的歌聲如同百靈鳥一樣美妙動聽。

所以,對於“乞討、施捨”的理解,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3)

故事進入了一次轉折,搬家。搬到了流浪漢的朋友,吉普賽人的營地。因為吉普賽人在當地的名聲不是很好,社會地位也比較低下。

所以媽媽開始很反對,但隨著善良的孩子們,和善良的吉普賽人和諧相處、並建立了真誠的友誼的時候,媽媽也放下了戒備的心,“被接納與接納”在吉普賽營地完美的體現出來。

這個小節,流浪漢和“媽媽”有一次對話,特別精彩。媽媽因對吉普賽人的偏見而責備流浪漢,不該把孩子們帶到吉普賽營地。然後老人說了下面的話:

“吉普賽人怎麼了?你認為你比他們好嗎?你比他們更善良嗎?你比他們更慷慨嗎?”

“如果你不善良,不慷慨,那你的誠實有什麼用?”

“夫人,你可能認為他們是小偷、是無業遊民,但是他們也是工人啊”

“其實他們並不壞,他們不知道有一條禁止偷盜的戒律。我們都是上帝的貧苦大家庭中的成員,所以我們需要待在一起互相幫助。”

這些話,我想不僅說給“媽媽”聽,也是說給我們讀者和孩子們聽的。這也讓我想起以前,網上總是會有些“就是某某地方的人偷井蓋”等等,總會有些人對“某些群體的人”表現出偏見、傲慢、習慣性的否定。

日本童書作家宮西達也有句話:如果摒棄習慣性的否定,學會讚揚,世界因此可以更美好。

隨著“媽媽”融入到營地生活,他們也快樂起來,可是好景不長,因為一個警察突然來到營地,找尋一個吉普賽人,營地裡其他人因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兒而擔心,決定集體搬家,第二天只留下了老人和她們一家人。

讓人意外的是,那位警察第二天又來了,原來是要交還那位吉普賽人丟失的錢包!可是他們都已經走了。

(4)

故事結局。

由於營地沒了,他們“一家人”再次陷入困境,這時,老人不忍心看著三個孩子和自己一樣過著流浪的生活,他知道,孩子們已經把自己的那顆心“偷”走了,他向上帝乞求能給這一家人找到一座房子。

於是,老人想起在“聖誕老人”提供給他的一份工作的消息。

故事發展到這裡,老人知道,自己早已經和孩子們成為了一家人。只是沒想到,孩子們是以這種方式,“偷”走了自己的那顆心。

我想這是一顆愛的心,老人把自己的愛給了孩子們。

老人最終決定去工作。洗個澡並打理乾淨。當他找到僱主的時候,僱主也正在找他。

這份工作正是他想要的:給客房當“守夜人”,負責保管房客的鑰匙。

並且提供一座三間屋的大房子。對了,還有狗窩。

正如孩子們向“聖誕老人”乞求的那樣,一切都那麼完美。

“春天來了,紫藤將會鮮花盛開,遮住那醜陋的,掉了色的牆面。他們準備著迎接新年的到來。”

整本書讀下來,能感受到很多溫情、真誠、希望、意外、驚喜......,(比如:小狗也和老人一起洗了個澡,原來它的毛髮是白色的,蓬鬆漂亮,以至於好多路人都認為這是一隻在狗節上獲過藍絲帶的狗。)故事不僅滋潤孩子的心靈,並終身受益。同時,也會讓家長有許多的思考,應該說,這是一本難得的親子共讀好故事。

“育兒路上幾多愁,親子共讀解煩憂”—為愛閱讀《橋下一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