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齊虎愛娛樂


我認為中國電影發展史主要有4個階段。

1、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

2、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湧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4、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照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

中國第一部電影介紹

《定軍山》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並在前門大觀樓放映,該片由任慶泰執導,譚鑫培主演。影片於1905年12月28日在中國(清朝)上映,結束了中國沒有國產電影的歷史。

影片《定軍山》取材於《三國演義》第70和71回,是講三國時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娛影隨行ekin


中國電影所指涉的歷史和地理範圍非常之廣,它包括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並且在某種程度上還包括海外華人社區。自從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電影工作者們開始大膽地在世界舞臺上展示自己。中國電影獲得許多國際大獎,而且逐年增多。

一百多年前,1895年電影在西方發明。這不僅是世界電影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戰敗之後把臺灣割讓給日本的一年。自從1895年以來,世界範圍內視覺技術的發展與中國這個正在形成的現代民族國家的國內政治事件的聯繫日趨緊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戲在上海的徐園上演。在此後的百年間,引進的西方電影技術在中國本土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這項研究裡,我們把中國電影史的斷代精確地界定在這百年(1896~1996)間,並非出自偶然,而是由具有深遠影響的全球性事件和民族性事件決定的。

我們把1896年作為起點,因為從這一年開始,中國電影的消費與銷售開始具備跨國家的性質(當然也可以設想以始於1905年拍攝的第一部中國影片或是 1913年拍攝的中國第一部故事片作為中國民族電影史的開端)。

1905年,任景豐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館裡拍攝了中國最早的電影《定軍山》。他拍攝的是著名演員譚鑫培所表演的京劇。鄭正秋於1913年拍攝的家庭短劇《難夫難妻》,被認為是最早的中國故事片。

1927年國民黨統一中國後,中央政府很快便成立了電影審查委員會,來審查外國片在中國的上映。該委員會一直持續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凡是發現以藐視、不友善的方式描述中國人的影片都禁止在中國發行.一個很有名的審查事件,就是圍繞著1930年在上海放映的陸克(Harold Lloyd)的影片《不怕死》所引起的激烈爭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民族電影變成為國有企業。調整後形成的一些大製片廠有:長春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等。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陳sir


電影在中國的發展已有百年曆史。

中國電影史一般被劃分為搖籃時期的中國電影、抗戰前後的中國電影、解放區的中國電影、新中國十七年電影、“文革”時期的中國電影、新時期的中國電影。在這裡,鑑於中國電影發展的複雜性,且考慮到藝術高考影視編導專業考生的特殊性,我們從藝術高考大綱對這部分知識的要求出發,按上面提及到的中國電影史的分歧進行簡要概括。

一、搖籃時期的中國電影(19世紀至20世紀30年代初)

1.“西洋鏡”和第一部國產片

就目前所知,中國人第一次看到真正的電影,可能是在1896年8月2日上海許願“又一村”的一次遊藝活動上觀賞舶來品“西洋影戲”。從此,電影的放映活動逐漸在上海、北京、廣州、天津等大中城市多了起來。北京豐泰照相館是第一家由中國人任慶泰(1850~1932,字景豐)開設,並以拍攝戲裝照聞名的照相館。

1905年春夏之交,中第一部國產片《定軍山》誕生,標誌著電影藝術在中國的誕生。《定軍山》是一部由譚鑫培主演的戲曲片,該故事取材於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第70回合第71回,作為默片的《定軍山》只選取了整齣戲中“舞刀”、“請纓”、“交鋒”等幾個“做”、“打”片斷。

2.第一批短片

1913年,年輕的張石川和鄭正秋在上海創辦了“新民公司”,並拍攝了中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其後又拍攝了《黑籍冤魂》,《一夜不安》等。同年,黎民偉在香港也拍攝了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並首次在電影中使用女演員嚴珊珊,也是中國的第一部出口片。

3.商務印書館和第一部故事片

1917年,商務書館收購美國人器材,成立了“活動影戲部”,拍攝《商務印書館放工》、《慶祝歐戰勝利遊行》等影片,開攝製紀錄片之先河。

4.“三大公司”和新舊兩派

中國早期電影的“三大公司”指明星(張石川、鄭正秋,舊派)、天一(邵醉翁,商業路線)、聯華(洪深、孫瑜,新派)。

5.類型電影與武俠片初期

中國早期電影類型片主要有喜劇片、歌舞片、言情片、偵破片等。






liang生生影視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併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現狀,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方面都越來越好,重新贏得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中式大片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受到外國觀眾的歡迎,國際市場有了新的開拓,商業價值也趨於提高。


糖果果看電影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係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誌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埃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製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佔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臺,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湧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湧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臺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佔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蹟。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誌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昊霖影娛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19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114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第一個產業時期是1922年—1937年。上世紀20年代,已經開始向私營化的產業發展,當時社會的資本環境與行業內的準備日漸成熟,民族工商業獲得了空前的機遇得以迅猛發展,個人/社會資本,更準確地說是“遊資”的逐漸充盈,使得很多資本家們投資的目標開始瞄準電影這一新興行業。在這個行業裡,人才和技術上的儲備正在豐滿,張石川、鄭正秋、羅明佑、黎民偉和後來的邵氏兄弟等一批電影人都是從搖籃期走過來的先驅者,他們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獵了電影行當中創作、製片甚至發行、放映幾個方面,所積攢下來的經驗使之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影中堅。在技術上,初期設備使用和攝製過程都要依靠外國技術人員,但有了像羅永祥、董克毅、吳蔚雲等最早的一批技術人才的加盟,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備了上述條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為標誌,電影公司迅速增長,到1924—1926年達到了高峰,據統計中國共開設有175家電影公司,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1937年後,上海電影業因時局波動而變化,以“明星”消亡、“聯華”解體、“天一”南遷為標誌,老影業逐步消亡。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黃金歲月和產業蓬勃時期在抗戰炮火聲中戛然而止。1945年抗戰勝利,憋了一肚子勁兒的電影人拍出了一批以《小城之春》為代表的傑作。1949年2月,經過短期的籌備,在建國前夕的4月上旬,電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隸屬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袁牧之任局長。電影局成立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建立國家電影製片廠。1950年,列寧和斯大林同志說著一口東北味兒普通話的蘇聯片《列寧在十月》上映。從此配音譯製片變成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21世紀後,對於電影業市場化的確定和認知,已經在全行業達成了思想的統一,但客觀上講這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1993年,10部“分賬大片”的引進和1999年中美談判結束,中國加入WTO開始進入倒計時,這兩大事件都著實給尚處於懵懂之中的中國電影業上了“市場”的一課。與狼共舞,是中國電影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在與國際接軌的不斷磨合中,才能漸漸地觸摸到市場的脈搏。“打破橫向的區域界限,打破行業割裂狀態,在大市場、大規模、全方位和全行業的基礎上,進行縱向資產聯營,進而重組市場,實現符合電影發展規律的新格局。”2001年,隨著市場觀念的深入人心,“院線制”的建設規劃被提上議程,12月18日出臺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經過2002、2003兩年的強力推動,到了2004年,“中國已建成的36條電影院線,加入影院已經達到1188家,銀幕數為2396塊,比院線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塊銀幕。票房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影院有5家,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達到了15家以上。”


0孤月痕0


中國電影又稱華語電影,它包括中國大陸內地電影、香港電影和臺灣電影。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標誌著中國電影的誕生,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 雖然中國電影發展前景可觀,但這其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方面:創新力不強;電影人才培養;對電影本身的認識不足。中國電影已經有了超越歐美市場的勢頭,中國電影的整體質量位居世界榜首已經不再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夢。從最初的露天電影,黑白電影,到現在的時事影片,科幻大片,中國電影實現了一個質的飛躍。


影視細品師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關於中國電影的崛起歷程,眾所周知的是外國人的電影要比中國的電影發展的早,在中國也有類似於電影的事物,那就是“皮影戲”關於“皮影戲”的起源是有很多的看法的,“皮影戲”源自於西漢時期,傳說是西漢時期的一個民間藝人所發明的,這個民間藝人是根據走馬燈的原理所製作而成的,但是,西漢時期的人們也是第一次見到這個“皮影戲”沒有人可以判斷這個“皮影戲是不是特別好看的,可是,當時的人們幾乎沒有什麼娛樂,這個時候這個民間藝人就開始了自己的表演,這一表演大家都紛紛叫好,於是,皮影戲就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時代,皮影戲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影雛形了吧!皮影戲還被我國申為人類偉大的遺蹟,皮影戲可是對於我國的電影事業有著重大的貢獻。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電影應該是譚鑫培老先生的《定軍山》當時的這部電影只是譚鑫培老先生隨便擺了幾個自己的拿手好戲而已。誰知道居然是萬人空巷的觀看,這部電影只是一部無聲的電影,當時的拍攝人都沒有想到會怎麼的火,從此,宣告了中國電影的誕生。中國的電影經歷了無聲電影,單機電影,黑白電影,以及現在最好的特效彩色電影,這無疑不是中國電影的進步。

從1905年的《定軍山》再到2018年的全特效電影,中國電影已經經歷了一百一十三年的歷史了。在這發展期間,中國的電影離不開中國武術的融入,中國武術對中國電影可是一大助力,以尚武崇德的俠和義的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的電影的重要地位,中國的武術刺激和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的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的武術。這是兩者合作共贏的局面,中國電影主要經歷了大約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中國電影的大產業時期,在這個時期裡,中國電影經歷的是井噴現象,中國電影的行業當時都是被三大巨頭所把握的,他們一個開創了長篇正劇的歷史,一個成為了文藝片的源頭,最後一個就是中國志怪電影鼻祖,這些東西到現在還在影響著中國的電影製作,當外國資本看到中國的電影市場,就幾乎全部的湧了進來。中國電影當時都與外國的電影各都佔據了半壁江山。

第二個電影階段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情,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電影製作人們全都在心裡有一口氣,於是,新中國的電影人們製作出來一大批的優秀電影,在1950年的時期,新中國從蘇聯引入了一部電影《列寧在十月》可是中國人不懂俄語啊,於是,電影配音員就這樣出現了,於是一部帶著一股子東北味的普通話的電影出現了,從此,配音員在中國電影成為中國電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此,中國電影就進入了歷史發展的快車道了。


胖丫家最帥的那位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係玩弄的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為,如果談電影,就要上朔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新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誌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有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埃爾兄弟僱傭了二十幾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製影片!

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佔據了壟斷地位,但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於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館“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過程,在不同的發展時期,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有《狂流》《中華兒女》《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通獻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厚名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等作品,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湧現出了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視界,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臺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佔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蹟,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誌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段無聲片,長約半個小時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製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主演梅蘭芳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故事片是《橋》編劇于敏,導演王濱,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拍攝

影視市場近年來發展的如火如荼,精品內容不斷湧現,政策扶持力度較大,而市場需要出現井噴式增長,在經歷高速發展之後,影視市場將進入穩健發展狀態!


s城有別墅


傳播文明的影戲(1905—1931) 尋夢《定軍山》

1896年8月2日,電影這個“新奇玩意”出現還不到8個月,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大張旗鼓地放映了最初的影像。雖然這次放映未必是中國電影放映的第一次,但至少在迄今為止發現的史料中,這是最早的記錄。

1913年元旦,臨近外灘的香港路一方空地上,一群文明戲演員出演了一部名為《難夫難妻》的影片。這是鄭正秋根據家鄉廣東潮州婚姻舊俗而構思的故事短片,批判了在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雖然政府已明令小學男女同校,但在攝影機前表演的演員還是清一色的男性,片中的女角也由男性演員擔任(同年,香港華美影片公司拍攝了《莊子試妻》,嚴珊珊扮演丫環,成為中國第一個女演員)。簡陋的佈景借用於文明戲班,掛衣鉤、自鳴鐘和新式桌椅等各式道具甚至是用筆畫或用竹紙紮出來的。而攝影機後的“主創人員”——25歲的鄭正秋和24歲的張石川,此時並不知道自己從事的工作是影片的編劇和導演,甚至對攝影機機位的變換也一無所知。但是他們卻明確地知道“創造生氣勃勃的空氣,來改造中國死氣沉沉的現象……是文學家藝術家的責任。”因為外國人用影戲表現的中國人,“。不是汙衊的,就是隔膜的”。從美國學習戲劇歸來的洪深教授,在為中國影片製造有限公司起草的《徵求劇本啟示》中稱“影戲為傳播文明之利器”,“能使教育普及,提高國民程度”。這一切都說明,這時的中國電影人對電影的教化作用已經有著十分明確的認知。

  1923年,一輛客車在京漢鐵路上緩慢前行,車廂內,張石川獨自陷入電影夢的冥想。他此次漢口之行是為了《難夫難妻》的發行,卻在旅途的寂寞中構想出一部對中國電影影響極大的影片——《孤兒救祖記》。在這部默片裡,導演鄭正秋“教化社會”的宗旨以及電影與民族文化傳統相結合的藝術主張得到很好的伸張,影片在各地公映時獲得了超越好萊塢影片的票房業績,上海影院首輪放映時票價高達一元,而當時的京劇名角梅蘭芳的演出也不過如此。

  《孤兒救祖記》票房的成功,吸引了民族企業家,他們紛紛投資開辦電影公司。1922—1926年間,全國各地先後開辦的電影公司有175家,僅上海一地就有140家。眾多電影公司的出現,造就了中國電影的第一個“繁盛時期”,從此扭轉了以往將電影視為遊戲業的觀念,電影人普遍認為電影“將要成為一股普及全世界的”文化企業。

  《孤兒救祖記》的另一項收穫,就是影片的主演王漢倫,她扮演的沉默寡言、身世悽苦的年輕寡婦形象,在感動觀眾之餘深深地印在觀眾的腦海。她成為女性職業電影演員第一人。此後一百年間,電影明星成為一個特殊的名號,引領著社會的審美取向。而與她共同演出的鄭小秋(鄭正秋之子),也廣泛收納了觀眾的憐愛,成為馳騁20、30年代的燦爛童星。

  1925年3月12日晨,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的心臟停止跳動,追隨他多年的黎民偉用鏡頭記錄下了偉人逝世的曠世悲痛。此前,曾經在《莊子試妻》中飾演莊子之妻的黎民偉與攝影師羅永祥一起扛著笨重的器材奔赴前線,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鏡頭,並以《孫中山先生北上》、《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等紀錄片昭示民眾。孫中山為他題寫的“天下為公”,後被鐫刻在南京中山陵,成為中國電影人永遠的驕傲。

  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政變”。時局驟變,剛剛起步的中國電影業也陷入危機。市面上充斥著西方影片,有些甚至含有侮辱中國人的內容。1930年,上海大光明電影院上映美國辱華影片《不怕死》,當時在戲劇電影界具有很高威望的洪深教授憤然而起,高聲抗議,要求把膠片燒掉,不許再放。巡捕來了,毆打了洪深,硬把他從電影院拉到巡捕房。但觀眾覺得他講的對,都跟洪深一起到巡捕房表示抗議。洪深教授的壯舉,震驚了上海灘乃至全中國。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洪深被釋放了,主演此片的美國明星羅克公開道歉,大光明電影院也被罰款四千元。

  但是,中國的電影市場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依然由英美電影主宰。為了打破西片的壟斷局面,20年代末的中國電影人在尋找著突圍的方向。1928年5月,明星公司攝製的《火燒紅蓮寺》公映,光怪陸離的電影特技、離奇荒誕的故事情節,迎合了小市民的審美情趣,一時間,觀眾趨之若鶩,轟動遠近。實力雄厚的明星公司一連拍了18集,“一把火”燒透了中國影壇,帶動了大小電影公司蜂擁而上,形成追拍“火燒片”、“武俠片”、“封建倫理道德片”和“色情片”的狂潮。據統計:1928—1931年間,上海約50家電影公司共拍攝了近400部影片,其中武俠神怪片就佔了250部。武俠神怪片的泛濫,反映了大革命失敗後生活在苦悶和彷徨中的小市民階層的心理狀態,他們借身懷絕技鋤暴安良的“俠客”,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和不滿。

  1931年,明星公司拍攝的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公映,中國電影終於可以開口說話了,然而腳下的路卻十分迷茫。何去何從?中國電影正處在十字路口上……

  民主意識與民族電影(1932—1949)新興電影運動

  1932年1月28日,日本軍隊進攻上海,爆發了淞滬戰爭。炮火直接摧毀了設在上海虹口、閘北、江灣地區的各影片公司和攝影場。而電影觀眾對於依然沉醉於“鴛鴦蝴蝶”中的電影人也發出了“猛醒救國”的勸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