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仁壽身上有太多標籤了:擁有近150萬人口的四川第一人口大縣、成都向南第一城、天府新區帶出來的“網紅”,這座城市的名氣多半歸功於國家級天府新區。

自視高鎮納入天府新區規劃範圍後,仁壽便與天府新區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成都區位,仁壽成本”逐漸出現在成都與仁壽街頭的各大宣傳幅裡,無聲向人們訴說著成都與仁壽的關係。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拋開新一線城市的高光,在“網紅”的另一面,仁壽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千人定義 ,各有不同。但不變的是,那些不同定義的核心指向在歷史中沉澱、積累、打磨、衍生而成的城市精神。它在市井的聲聲吆喝裡、街巷的一磚一瓦里,浸泡在這片土地上流光溢彩的生活裡。

每個仁壽人的心中,都能勾勒出一幅家鄉圖景。

我們行走在這座城市的光影中,藉助相片,定格住這座古老、多情且倔強的城市-大美仁壽中流淌的時間。

記憶中的老地方

一城繁華,幾重蝶變,從陵州到仁壽,這座城市已歷經了1400多個冬夏。建築是城市變遷的見證者,溫柔地陪伴著這裡的人們從青蔥到古稀。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如果你想去往一座城的記憶深處,就去這座城市的古巷走一走。名為“歲月”的風如一把鏽刀,一日不停地摩擦著那些石塊,鑿出深深的紋路和裂縫,也打磨出仁壽的沉穩氣質。

夜晚,走在這條昏黃的階梯小道上,耳邊彷彿還有兒時玩伴的催促聲:“跑快點,我媽喊我回家吃飯了。”不同的是,當時手中抓著糖果的小女孩,一晃40年,如今已一肩扛起家庭生計,手中糖果也變成了一家人的吃食。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階梯是仁壽繞不開的特色,仁壽的生長隨著這裡的階梯,一步一步,徐徐向上。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老天梯,匯聚了老中青三代仁壽人相似又獨特的童年回憶。天梯上的套圈圈、打氣球時刻點亮著孩子的眼睛。這裡也是喧鬧市井中的沉靜之所,你只需要選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點上一碗茶水,坐在木椅上就能悠哉悠哉享受半日清閒。待走下階梯,再輕鬆去奔赴那一場熱鬧的紅塵。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第一眼看見這座大佛,“可惜”二字躍然心上。佛像雙手合十,栩栩如生,卻只有上半身。傳言,這是一座比樂山大佛曆史更悠久,且極有可能是同一批人建造的大佛石像,若當初雕刻完整,興許現在的名氣更在樂山大佛之上。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仁壽的“煙火與人情”總是在最顯眼的地方。無論北城的新生運動開展得如何轟轟烈烈,老縣城還是保持著自己一貫慢悠悠的調子。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這裡的一切彷彿都不著急,公交車緩緩行駛,留有充足的時間給乘客欣賞兩旁恣意生長的樹木。人們在斑駁的老牆下,就著初春的陽光打“升級”(一種撲克牌的玩法),旁觀的鄰居們緊盯著牌桌上的走勢,隨著牌桌上的人一起雀躍又一同惋惜。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奎星閣,又名狀元樓。興許是託了它的福,仁壽從古至今能人輩出,古有被毛澤東譽為“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的南宋抗金名相虞允文,近有“東方梵高”石魯。如今的奎星閣,佇立在仁壽寶地之上,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圖騰精神,承載著一代代仁壽人蒸騰的希望。

難忘的鄉味

食物是一條連接家鄉與遊子之間看不見的線,味蕾會幫忙記住在家鄉揮霍的時光。每當在外吃到家鄉的食物,總是忍不住評頭論足一番:“這個味道不正宗,還是沒得屋頭的好吃。”但又狼吞虎嚥,安撫翻湧而起的思鄉之情。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吃過芝麻糕,等於白來仁壽走一趟,芝麻糕之於仁壽,就是火鍋之於重慶。相傳芝麻糕的製作手法源於古時來此講經誦佛的一名遊方僧人,後經張氏傳人長期專志研發,形成了如今獨具地方特色的仁壽美食一絕。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雖然現代化自動工藝早已滲入美食製造,可“張記芝麻糕”一直堅持古法,純手工製作,列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塊塊色鮮味美的芝麻糕,濃縮著仁壽人對傳承技藝的堅持與守護。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如果說芝麻糕的一口口甜,是仁壽人對仁壽添上的註腳。那麼幹巴牛肉的火辣,是仁壽人對仁壽傾注的熱情。

舊社會時,乾巴牛肉在仁壽汪洋鎮僅有兩家,多作為地主豪紳等人的下酒菜。隨著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如今的乾巴牛肉早已成為了街頭巷尾的民間小吃。

在咀嚼的停頓中,牛肉的鮮香與紅油的辣爽在唇齒糾纏,激活平日安靜的味蕾。乾巴牛肉的鮮香辣爽包裹著漂泊的疲憊吞嚥下肚,借家鄉之力重拾勇氣繼續上路。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美食界最外行的人都知道,那最好吃的食物在巷子深處,不怕找不到,香味總會為你指引方向。

悶墩面與油炸串串是深夜街巷中的主角,一傳統一時尚的吃食,營造香氣繚繞的氤氳,而仁壽勃勃生活圖景就在其中徐徐展開。一臺小推車,幾位阿姨,十年如一日的味道,就能豐富每一個略顯貧瘠的夜晚。食客從四面八方湧來,擁堵在狹窄的交通要道,就為那一口泡椒兔面、牛肉麵的順滑暢快、油炸串串的重重鮮香。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仁壽的柚子雖遠不如枇杷有名氣,可它背後的心血與操勞一分不少。靜默土地用果實解讀仁壽人的汗水,質樸與甘甜是仁壽人的代名詞,這座不停向上的城市靠勤勞勇敢的市民託舉。

拼搏的仁壽人

仁壽人,仁壽與人無法分開談論,仁壽養育人,人滋養仁壽精神。《論語·雍也》中語:“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隋文帝以“仁壽”賜名這座城市,足以可見帝王對這川南丘陵中“世外桃源”的期許。這份期許落在了鹽商起家的仁壽人骨子裡不服輸的拼搏上,是這股勁拼出了“川西第一海”,也是這股勁拼出了一座蒸蒸日上的農業大縣。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又來啦,還是2兩,少放辣椒多放醋嘛?”“對頭,老樣子。”

從柳樹街角落的一個小攤子,到現在開了數家分店的“曾開心涼麵”是這座城市中,拼搏與人情相容最好的名片。開店的30年既不易又快樂。只是時光過境,這“不易”對仁壽人來說都無足輕重,只有對服務的真誠,對味道品質十年一日的恪守,對食客認可的追求才是最重要的事。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而好吃嘴們在飯桌上的談笑風生又何嘗不是麵店裡、仁壽煙火氣息裡溫暖的“添加劑”?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仁壽精神剛柔並濟要從黑龍灘說起,它是川西第一海,成都後花園,更是仁壽人的母親河,是仁壽的根基所在。

黑龍灘水庫來之不易,勤勞的仁壽先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用肉臂和扁擔,一筐一筐抬出了這一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一句句抬工號子,奠基著仁壽精神代代傳承的剛毅。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廣袤黑龍灘裡數以萬計的魚類讓漁撈成了此處獨特的風景。漁網帶著漁民對生活的期許沉入水底,待看見漁網裡數百活蹦亂跳的魚兒,漁民臉上樸實的笑容為這份辛勞畫上句號。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如果說黑龍灘是一幅壯闊的畫卷,漁民就是畫筆,用勤勞與智慧繪出了天地。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仁壽的柔情藏在夜市裡,匯聚在熱火朝天的市井生活裡。流動攤位的油炸香氣,三五成群的食客閒談,手拿玩具的嬉笑兒童都是仁壽精神的調味料。它們自然地帶著仁壽市民內心的喜怒哀樂,為這座城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在陽光路上,有一夥人一年四季都在,他們就是這條路上的流動推車商販。冬賣草莓夏賣西瓜,季節不同,推車上的貨物也不同,但是每一樣貨物都正好是當下需要的。不管寒冬的冷風是否吹皺了臉龐,也不在乎炎夏的烈陽是否曬傷了肌膚,單憑一輛推車推出了家中的柴米油鹽,家人的溫飽安逸。

記憶中的老地方,煙火中的仁壽

最具煙火的街巷與最不服輸的仁壽人,在不斷延伸的城市邊界中,找尋著屬於自己的位置。這裡的人始終保持著拼搏的初心,守護著這個他們最愛的城市。

縱使城市不斷向前,新老交替成了家常便飯,記憶中的事物在不經意間不斷消失,但獨屬於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涵會隨著仁壽人的腳步生生不息。

仁壽庇護著仁壽人,仁壽人守護著仁壽,彼此交纏,永不放棄。

進擊吧!拼搏的仁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