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中的終戰,舊日本帝國的臨終時刻,無謂的掙扎終究一無所有

文|博史

導讀: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裕仁在東京皇居誦讀了《終戰詔書》,標誌著日本對外戰爭的徹底失敗和舊日本帝國的壽終正寢。儘管大部分日軍並沒有為了"皇國一體"、"八紘一宇"的麻醉式口號抗命作戰。已經被盟軍用燃燒彈轟炸成廢土的東京城內,一部分強硬派的日軍中高級軍官仍然妄想"本土決戰",險些阻止日本在民族命運的懸崖中抓住救命樹枝,從而掀起最後的瘋狂。

混亂中的終戰,舊日本帝國的臨終時刻,無謂的掙扎終究一無所有

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讀《終戰詔書》,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與9日,廣島市與長崎市先後遭美軍以原子彈空襲,共造成兩市約14萬人死亡。1945年8月9日,御前會議討論日本是否接受《波茨坦宣言》,在"主和派”和所謂"抗戰派"的日常膠著爭執下,昭和天皇最終裁示,接受《宣言》,無條件投降。次日清晨6時,帝國政府照會中立國瑞士、瑞典駐日大使,通過第三國將終戰決定傳達同盟國中、蘇、美、英四國政府。

不過少數主戰派日軍軍官在東京都製造假消息,千方百計試圖阻止投降,將戰爭進行到最後一刻,也就是所謂的"本土決戰"。

雖然昭和天皇已經在1945年8月10日下令投降,但包括陸軍大臣

阿南惟幾、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海軍軍令部總長豐田副武等強硬派與首相鈴木貫太郎、外務大臣東鄉茂德、海軍大臣米內光政等主和派依然沒能就投降的相關事宜達成一致

可怕的是:盟軍的軍事行動仍在持續,偽滿洲國和關東軍持續崩潰,本土也隨時處於假想的第三次"原爆"恐懼中。

8月14日上午,昭和天皇召開最後一次御前會議。面對依然沒有達成共識的主戰派及主和派,昭和天皇再度裁示接受《波茨坦宣言》,並要求鈴木貫太郎內閣起草《終戰詔書》,準備結束戰爭;同日夜間的內閣會議,決定以

日文漢文訓讀體撰寫《終戰詔書》。最終《終戰詔書》完筆,其中一份送呈昭和天皇,決定於同月15日將詔書公告世界。15日凌晨1時左右,天皇完成了詔書的錄音,錄音盤被特地安防以防意外,好在次日宣告全國

混亂中的終戰,舊日本帝國的臨終時刻,無謂的掙扎終究一無所有

《終戰詔書》"玉音盤",現藏NHK博物館,充氮保護。

總而言之,內閣中對戰和分歧主要在於投降,舊帝國體制是否能夠得到保護(溯源直白即利益問題)譬如天皇未來的地位與權力、盟軍的進駐、對同盟國指定戰犯的審判等。由此還催生出少量軍事官僚的主戰想法:在本土最終重創登陸的盟軍,從而為日本獲得更多的和談空間。不過,在半個多世紀的不斷對外擴張、十多年的對華侵略,以及在太平洋上和盟軍進行了4年血腥搏鬥之後,相當數量的,受到皇國教育催眠的舊帝國軍隊內部不少成員並不會去想象那些稍有理性的路線。他們只知道為天皇戰鬥到最後,直到"一億玉碎

"。這樣,強硬派分子針對終戰的最後反撲應運而起

混亂中的終戰,舊日本帝國的臨終時刻,無謂的掙扎終究一無所有

陸軍大臣,強硬主戰派阿南惟幾

混亂中的終戰,舊日本帝國的臨終時刻,無謂的掙扎終究一無所有

海軍大臣,主和派中堅米內光政

在首都東京的政府內,強硬派多位於陸軍省,也有少數海軍省軍官。陸軍大臣阿南惟幾更是投降終戰的堅決反對者。儘管在12日的皇族會議和13日的御前會議上堅決反對在未來"國體"未獲得保證的情況下投降,他還是在10日御前會議後以"遵從聖意"回絕了陸軍省強硬派軍官的請辭逼宮要求,不久又兩次拒絕了少數青年軍官提出的所謂"兵力動員計劃",也就是調動近衛師團控制鈴木貫太郎內閣,在天皇未來地位得到盟軍明確保證前阻止投降——換句話說,軍事政變。在此期間的高級將領會議上,經由參謀次長河邊虎四郎提議,所有與會者同意聯署一篇關於堅決執行天皇終戰裁決的協議

。包括阿南惟幾、畑俊六、梅津美治郎、土肥原賢二等高級將領均在協議上署名。由此,高級軍官主戰派的反水可能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終戰並且無條件投降已經板上釘釘的情勢下,陸軍省少數軍官仍然嘗試最後的反撲,隨即發生了政變中第一次流血。

陸軍省軍務課員畑中健二少佐未能說服東部軍司令田中靜壹入夥,但東京的近衛師團已經受到擾動,東條英機的女婿,近衛師團參謀古賀秀正少佐加入了政變,但這一切風吹草動沒能引起內閣的足夠重視。8月14日下午,由於近衛師團長森糾堅決反對政變,畑中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向森開槍,而航空士官學校的上原重太郎

大尉則揮刀將森斬殺。森糾遇刺也就成為政變中的第一次流血

混亂中的終戰,舊日本帝國的臨終時刻,無謂的掙扎終究一無所有

政變主謀者:陸軍省畑中健二少佐

殺死森之後,原定凌晨2時開始的政變不得不提前開始畑中等人著手發佈偽造的師團命令

。這條命令要求近衛師團以保衛天皇的名義開進東京市中心,將皇居保衛佔領,進而將天皇與內閣隔離。

此外,為了防止終戰詔書播出,政變軍人還向千代田區內幸町的廣播會館派出了部隊,並切斷了宮內省的電話線,解除了皇宮警察的武裝。他們佔領了所有宮門,禁止所有政變相關人員以外的出入。完成錄音任務的情報局總裁下村宏和及其秘書官川本信正在離開皇宮時,被政變士兵逮捕。他們被押送到附近的一座建築物中關押。負責錄音的NHK職員等也都被捕

儘管通過訊問被俘人員,畑中等人弄清了終戰詔書錄音已經完成的事實。但由於不瞭解皇居內部格局,政變軍人的搜查徒勞無功。特意安放在皇后宮事務所輕金庫內的錄音盤因位置隱秘而安然無恙。東部軍在接到畑中等人偽造的可疑命令後,東部軍開始有所行動。凌晨3時半,接到偽命令的部隊長官到達東部軍司令部,方才得知了包括森赳被殺、命令系偽造這一系列事實以及東部軍接管近衛軍團指揮權,並立即解除包圍的命令。至此,政變軍人的計劃已幾乎破滅。

稍後,與外界聯繫完全被切斷的皇宮通過一條秘密線路與海軍軍令部取得了聯繫。5時10分——也就是天亮之後,田中靜壹等來到近衛師團司令部。在此間負責指揮的政變軍官石原貞吉少佐被捕。政變宣告失敗。

差不多同時,末任戰時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切腹自盡,不過在臨死之時,阿南還向政變軍官留下遺言:"斬殺米內"。這位強硬派的陸軍指揮官最後不僅對必然戰敗的事實拒不承認,還在舊日本軍隊無以復加的海陸軍矛盾劃了最後一刀。海軍大臣米內光政,不僅是全面侵華、加入軸心國、對英美開戰等一系列陸軍主導的國策的極力反對者一度是東條英機的主要政敵他更是在1945年主持日本的投降研究與準備,對天皇最終決定無條件投降起到了關鍵作用。由此來看,阿南惟幾即使並不支持政變,也絕不會認同無條件投降這一唯一選擇,只能給所謂的"大東亞戰爭"殉葬罷了。

畑中健二在被趕出皇宮後,一度還想以武力威脅廣播員,反對接受波茨坦宣言。萬般無奈之下,他和椎崎二郎只好沿著皇居四周散發號召繼續抵抗的傳單。不過路人回應寥寥,他們皇居前的草坪上各自切腹並開槍自殺。古賀秀正在近衛師團司令部的森赳棺前切腹並開槍自殺。大部分策劃政變的強硬派軍官自殺。除了殉葬給臨死的舊帝國,這些早已被軍國主義與皇國思想洗腦的青年已經沒有其他去路

最終,1945年8月15日中午12時整點,日本放送協會(即今NHK)向全世界廣播了天皇誦讀的《終戰詔書》錄音,也就是著名的"玉音放送"。這也是神格化宣傳下絕大多數日本人第一次聽到他們的統治者的聲音。不過詔書以晦澀難懂的漢文訓讀體寫作,一般日本人難以理解其內容,仍需播音員的解讀。當然,詔書仍然在不斷地美化侵略戰爭,即使戰爭造成了如此恐怖的創傷也並非"

天皇的本意",這些陳腐舊套下的說辭,從此也再沒有出現過

《終戰詔書》的宣讀,可以說是舊日本帝國和那個"大東亞"美夢的送終曲,將舊帝國埋入歷史的塵土中

混亂中的終戰,舊日本帝國的臨終時刻,無謂的掙扎終究一無所有

簽署《降伏文書》

1945年9月2日,外相重光葵在"

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籤署《降伏文書》,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

而1945年8月中旬這幾天的一系列混亂,除了增加歷史的戲劇性與荒謬性以外,並沒有什麼意義。無謂的掙扎終究一無所有。這場被稱為"宮城事變"的未遂軍事政變,作為"二二六事變"之後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包圍皇居的政變,沒有任何值得記憶的存在。有趣的是,"二二六事變"標誌著法西斯主義在日本失去控制,標誌著日本走向軍國主義與侵略戰爭的毀滅性路線的開端;相反,"宮城事變"則象徵著這條路線的最終崩塌與法西斯主義反撲的最後徒勞。可謂是因果輪迴,善始善終。

最後,1967年上映的日本電影《日本最長的一天》,將終戰的一系列事件重新敘述了一遍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