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一半外向一半內向

有一種人,一半外向一半內向


關於內向和外向的事,

很早以前就想說了,

但卻一直擱置在旁邊。


說實話,這個問題我思考過很久,

甚至自己定義了一個新名詞:半向人

即意味著一半內向,一半外向


我的一個高中同學,

號稱“內向小王子”,

以內向著稱,

上課從來不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很少跟異性同學交流,

經常就是在教室最後面安靜地刷題。


有次語文老師同時也是班主任,

點同學回答問題,

老師報學號的,

然後就抽中了他,

而他卻愣在那裡,沉默沒說話。


然後老師說,

“你這樣是不行的,

就算成績再好到了社會上去也是不行的。”


我那位同學因此難過了好幾天。


後來我問他,

“你太內向了,到了大學怎麼辦?”

他說,“到了大學我會變得外向起來的。”

“我才不信呢!”

他沒說話。


再就是到了高考結束後的暑假,

他突然就變得外向起來了,

聊女生也能聊得眉飛色舞,

接段子一接一個準。


我很好奇,就問他,

“你怎麼突然變得這麼活潑起來了呢?”


然後他給了我一個很有趣的回答,

“其實我不是內向,

只是選擇安靜而已。”


“那也就是說你其實是外向的,

只是隱藏得很好而已。”


“也不能這麼說,

我覺得我介於外向和內向之間,

有時候內向,有時候外向吧。”


“一半外向,一半內向?”

“可以這麼理解吧!”


後來我仔細琢磨他的話,

發覺很有道理,

外向和內向的定義本來就不是太明確。


外向難道就一定是積極參加活動,

朋友多,喜歡聊天嗎?

內向難道就一定是安安靜靜不說話,

圈子小,喜歡獨處嗎?


這世界其實沒有絕對的內向和外向,

大多數的我們都是處於二者之間,

算不上過分活潑,

也不會是沉默不語。


對自己熟悉的同學,

也會聊上幾個小時,

偶爾開車,無傷大雅;

對不熟的同學,

總是對方不動我不動,

安安靜靜表現得非常斯文。


有些事體現出我們外向的性格,

而有些事卻體現出我們內向的性格,

這就是所謂“半向人”概念。


不好意思,

這是我自己孤獨寂寞冷的時候創立的概念。


有一種人,一半外向一半內向


大二上剛開學上英語課時,

有位很要好的朋友發消息過來,

“我靠!英語課一個同學都認不到,怎麼辦呀?”


我回復她,“那你就主動打招呼認識一下不就好了嗎?”


她回覆我,“你認為我會主動打招呼認識別人嗎?”

“怎麼不會?我覺得你挺外向的。”

“哎,你還是不瞭解我。”


主動跟不認識的人打招呼很難嗎?

額,的確很難。


因為現實生活大多數的我們

都是因為學習、任務、工作等緣故

才去被動認識他人,

而很少單純因為個人因素去認識對方,

“對方不動我不動”,

我們都是同一種心理。


曾經在網易雲看過這樣一對話,

“有一種男生,不會聊天,

不會撩妹,

一聊天就沒什麼話題,很尷尬,

但是內心非常想跟別人聊天,

主動又不知道說什麼,

只有選擇沉默,

身邊的朋友很少,

但是待人很真實,

對別人來說是老實巴交,

追女孩沒一次成功,

現在還單身,

卻總喜歡在別人的故事裡感受溫暖,

加油!自己!

加油!這樣的人!”


”有一種女生,會聊天,

一聊就有一大堆的話題,很能嘮,

有時話多也會被別人說吵鬧,

只能尷尬收場,

身邊朋友很多,

但交心的也不多,

別人都說天真活潑,

也會有人追,但都不理想,

因為看懂你活潑外表下的人不多。

雖然單身,卻依然用自己的笑容

安慰身邊每個不開心的人,

加油我這樣的人。”


是啊,如今的我們,

可以自如地回答老師問題,

但也很少主動去舉手回答;

我們願意參加很多活動,

但每次與人合作時總有點莫名的尷尬.


我們可以很自然地與人交談,

但卻很少主動認識他人;

表面上嘻嘻哈哈,

內心裡渴望理解。


有一種人,一半外向一半內向


似乎我們有兩種不同的面貌,

一會兒外向,一會兒內向。


看起來這是種矛盾,

但我們好像挺依賴於這種矛盾,

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事,

一半外向一半內向似乎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所以,有一種人,

可能是男生也可能是女生,

平常自己很少發朋友圈,

但還是會習慣性瀏覽他人朋友圈;

平常看起來很安靜很斯文,

但與熟人熱聊起來也有好幾個小時;

喜歡坐在教室靠牆或靠窗的一排,

但內心也會偶爾幻想自己成為中心的樣子。


談不上足夠優秀,

但也勉強馬馬虎虎過得去;

渴望戀愛卻又顧慮太多,很少主動;

期待發生點什麼故事

但依舊是尋常的一天。


這樣的一類人,

稱之為半向人,

或者叫做,普通人。


插畫;塗鴉王國Tsuyu魚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