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西汉版图

西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存在的封建帝制王朝,对中国后世的王朝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西汉的发展过程中,其政治路线出现了多次转变,这些转变的背后除了国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西汉政治思想演变的原因。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西汉名臣萧望之

在西汉早期,相对宽松的政策是国家的根本,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让经历了秦末乱世的百姓能够再次投入到生产之中,以此来提高西汉的国力。而在西汉中期,国家则采取了积极进取的发展策略,无论是在国内发展工商业还是与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战争都展现出了西汉政府致力于解决问题的态度。

但是到了西汉晚期,西汉政府由于儒家文化的发展,其政治路线逐渐从实干路线转向了周代的道德治国路线,他们不再重视具体问题的解决,反而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国家礼制体系的建设和规范统治者的品德之上,这样的路线转变让西汉政府的行政效率持续降低,国家也出现为了许多问题。

而汉元帝在位时期被视为这个转型的开始,下面我将从汉元帝老师萧望之的政治理念入手,探析西汉政治理念的具体转变方向。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汉元帝刘奭


道德要求极高的传统儒生

在西汉早期政治体系里,儒生并不是核心组成部分。哪怕像贾谊这样有着非凡才能的儒生,也只不过在汉文帝一朝担任幕僚的工作,虽然其深受汉文帝的重视,但是其依然没有担任很高的官职。当时朝中的大臣多是晁错这样的实干派,他们对于各家学说都有所涉猎,在进行政策分析的时候也以解决问题为最重要的目标。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西汉名臣贾谊

不过随着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被汉武帝采纳,并立为国家的基本政治纲领之后,儒生在政府中的分量也变得越来越重。他们开始在官方开设的太学中进行集中学习,儒家理论也开始逐步展现其强大的影响力。

在汉宣帝在位时期,西汉政府中的政治氛围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对于官员的要求逐渐从能力为主转变为道德为主,而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萧望之也在这个时候成为了西汉政府中的一员。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西汉的太学和其中的学生

萧望之在年轻的时候自学了《诗经》等儒家典籍,并且对于这些经典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其家乡也有了出色的名声。之后他便来到京城进行系统的学习,逐渐成为了一位知名的儒生。当时大将军霍光把持朝政,有着极大的权势。上官桀曾经发动了一次针对霍光的谋杀行动,行动失败之后,霍光对自己的安全变得愈发注意。

凡是有人要与霍光会面,都要进行搜身检查,当时所有人都接受了霍光的要求,只有萧望之坚决不让其手下搜身。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和儒家提倡的周公吐哺的政治理想实在相差甚远,如果霍光继续这样的行为的话,那么会很快失去民心。霍光在听了他的解释之后允许了他的请求。萧望之劝谏霍光的话语在《汉书·萧望之》传中有如下记载:

"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西汉权臣霍光

不过在此之后霍光便一直不授予萧望之官职,当时萧望之的同学纷纷通过讨好霍光来为自己谋求官职,只有萧望之不为所动,其他人都劝萧望之不要再这样坚持所谓的气节了,但是萧望之却表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萧望之面见霍光时所做的事情显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他希望霍光作为当时西汉政府的实际掌权人能够有一个更加良好的政治形象。他的做法显然是没有考虑到霍光的实际需求的,他也没有意识到一旦霍光真的遇险,对于西汉政府将是怎样的危害。其只是出于对于儒家道德的拥护才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其也确实用这样的道德观约束了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萧望之的内心对于儒家价值观的坚决拥护,以及其对于实际问题的忽视,这样的政治路线也贯穿了其之后的整个政治生涯。

礼教道德治国的坚定拥护者

萧望之在官场上的失意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霍光在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萧望之也因此得到了入仕的机会。不过在开始的时候,萧望之并没有受到西汉政府的重视,他被安排了地方行政官员的职位。萧望之在刚刚得知这个事情的时候十分难过,他认为国家培养的儒生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他们熟知经典,能够匡正国家政治的得失。这样的人才就是要在皇帝的身边才能发挥他们最大的价值,将他们派遣到边缘的地方无疑是一种暴殄天物的行为。

为了平复萧望之的不满,汉宣帝告知让其去往地方任职只是为了考察他的政治能力,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萧望之才终于动身前往了自己的属地。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汉宣帝刘询

这件事在现在看来似乎只是一名才子对于自己职位的不满,认为自己被小瞧了,但其包含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却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萧望之在阐释自己的不满的时候很明确地将中央行政和地方行政进行了分割。他认为中央行政是国家的核心,统治者制定的政策是国家运转的关键,这样的想法自然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其对于地方行政的看法却十分引人注目。他认为西汉政府对于地方行政的重视是十分没有必要的,他甚至说出了"外郡不治,岂足忧哉"的言论,这显然是十分错误的想法。萧望之的上疏在《汉书·萧望之传》中有如下记载:

"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谏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朝无争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愿陛下选明经术,温故知新,通于几微谋虑之士以为内臣,与参政事。诸侯闻之,则知国家纳谏忧政,亡有阙遗。若此不怠,成、康之道其庶几乎!外郡不治,岂足忧哉?"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在儒家学子看来周公是最佳的政治家

而萧望之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想法,与当时儒家文化的发展态势是离不开的。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文化更多的被当做确定西汉政府统治合理性的工具,但是随着儒家文化的发展,其本质的内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儒家学子们开始致力于完成孔子的理想,那就是恢复周代的政治理念。这里面指的并不是让西汉从郡县制恢复到分封制的社会形态,而是指要依靠德行来治理国家。

要让全国百姓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并尽可能减少国家层面的干涉。在他们看来只要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能够拥有良好的德行,那么天下的百姓会自然而然地听从他们的命令,地方官员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也是为什么在萧望之看来,规范帝王的德行是最重要的,而地方行政则是完全不用在意的事情。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京兆尹张敞

萧望之的这一政治理念在其回到中央政府供职之后体现地更加明显。在萧望之回到京城之后不久,他就参与到了一场朝堂辩论之中,当时的议题是如何解决西北地区的羌人骚乱。在汉宣帝在位时期,居住在中国西北的羌人屡屡骚扰中国边境,政府派出了不少兵力前去平叛,这让陇西等地的粮食储备遭遇了极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京兆尹张敞在朝堂上提出了让全国除了犯下杀人等重罪的囚犯之外都参与到运送粮食的行动之中,以此来满足边防的需要,而这些罪犯也会因此得到减刑或者赦免。

这样的建议在西汉一朝中也并不是首次出现了,在汉武帝在位时期由于与匈奴的战斗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因此其曾经推出过囚犯用金钱赎罪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缓解了当时的财政难题。而张敞的建议与当时的行为基本如出一辙,只不过将金钱变为了力役而已。

在听到张敞的提议之后,萧望之首先站了出来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他认为这样的政策会导致犯人们在没有经受应得处罚的情况下就回归到社会之中,这对于国内的治安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而且这样的行为也是在提倡可以用钱财等形式来进行赎罪,会让富人阶级从此不再惧怕法律,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期推出过用金钱赎罪的政策

而张敞等人又对萧望之进行了反驳,他们指出自己的政策中并不包含杀人放火的重刑犯,他们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太坏的影响,而且汉武帝时期退出赎金制度之后,也没有出现社会犯罪率上升的问题,因此萧望之的担心根本就是杞人忧天。

不过萧望之并不打算就此认输,他反复指出这种制度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思想,当做过可以用钱财来消弭的时候,富人先天就处在了相对优势的地位。这对于穷人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而这种有偏向性的制度会损害政府的威望,这是十分不利的。

在两方经过了长时间的争论之后,汉宣帝采纳了萧望之的建议,并没有让囚犯用劳动来进行赎罪,不过真正促使其作出决定的并不是萧望之所说的伦理道德,而是在经过仔细计算之后,西汉政府的官员们得出了陇西,安定一代的粮食足以维持军队战斗的结论。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汉代儒生形象

从萧望之的政治主张中我们不难看出其

作为儒生十分理想化的一面,在当时张敞等人的提议明显是针对解决问题提出的具体措施,萧望之对于这些措施的品评却不以其可行性和收益为出发点,也不思考其是否能解决西北地区的问题。他只是从政策对于道德的影响出发,对这种在西汉曾经实行过的政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这体现出了萧望之一以贯之的小政府主义倾向,即他不希望政府过多插手实际的问题,只需要维持良好的政治形象即可。这样的理念势必会造成西汉政府行政效率的下降,而这在宣帝之后却似乎成为了西汉政府的主流。

对于外族的收缩政策

除了国内的问题之外,西汉政府还面临着一定的外交压力。在汉武帝在位时期,国家更加倾向于对外树立起强大的形象,吸引周边的民族向自己称臣,甚至将其原有的疆域纳入到西汉的版图之中。不过在汉元帝在位时期,这样的政治路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而萧望之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乌孙国疆域

萧望之的第一个建议是关于乌孙国的,当时乌孙国的国王请求与西汉政府和亲,并答应将汉室皇族的后裔作为之后的接班人,汉元帝也接受了他们的请求。但是在公主前往乌孙国的过程中,乌孙老国王因病去世,其政府违背了与西汉政府的诺言,另立了另外一名继承人,因此公主便在国境线上停了下来。此时萧望之向汉元帝建议召回公主,因为乌孙人言而无信,而且与他们结交友谊对于西汉政府也没有太大的好处。汉元帝接受了他的建议,而西汉王朝之后与乌孙国的交往也逐渐减少。

萧望之的建议在西汉之前的时代中一定是不可理喻的,因为当时西汉政府为了与西域诸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无论是河西四郡还是西域都护府的建立都耗费了大量的钱财,但是政府都不以为意,因为那时国家的发展路线是开放的。而萧望之对于乌孙国提出的建议则是采取了收缩的态度,他主张西汉政府减少与外族的联系以巩固国内政治,这样的政治转变也与儒家对外族持有的敌意有关,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始终是不可靠的。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呼韩邪单于

这样的态度在萧望之对于匈奴的政策中有着更加直接的体现,当时匈奴单于呼韩邪是亲近汉朝的,一次他亲自到长安城朝见汉元帝。当时的大臣们普遍认为其应给受到等同于诸侯王的礼遇,但是萧望之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匈奴与西汉时并立的两个国家,因此单于应该受到比诸侯王更高的礼遇,后来汉元帝也采纳了他的意见。萧望之的建议在《汉书·萧望之传》

中有如下记载:

"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外夷稽首称籓,中国让而不臣,此则羁縻之谊,谦亨之福也。《书》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亡常。如使匈奴后嗣卒有鸟窜鼠伏,阙如朝享,不为畔臣。信让行乎蛮貉,福祚流于亡穷,万世之长策也。"

从表面上来看,萧望之的提议似乎提升了匈奴单于的地位,但实际上这暴露出了萧望之内心疏远匈奴的想法。首先萧望之否认了匈奴是西汉臣子的说法,他用"敌国"这样的词语叙述了西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这就基本撇清了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在日后匈奴发生叛乱的时候,西汉政府也确实没有正式派出援兵。其次萧望之也相当于承认了西汉的收缩政策,在此之后不仅仅是匈奴,就连已经被纳入版图的西域地区,西汉政府都采取了近乎放弃的治理方式,这对于西汉的整体发展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以德行治国产生的种种隐患,谈谈西汉末年行政能力下降的原因

匈奴军队


结语

在西汉晚期中国的政治舆论逐渐被儒生所主导,这也导致当时西汉的政治路线与西汉前中期相比出现了较大的区别。我们普遍觉得儒生的政治理念是"仁",但实际上这是儒家对于个人修养的规范,在政治领域中,他们强调的是以礼制和德行教化社会,政府尽可能不要实行太过具体的管理,以保证人民的稳定。

但是这样的行政方针会造成几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一来他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会纠结于道德问题,这让他们在非常时期很难拿出非常手段。二来他们对于道义的过分重视让他们忽视了政策执行的细节,理想主义色彩在西汉后期的政策中逐渐显现,这让政策的推行变得十分困难。最后一点则是儒家文化强调的华夷之辩让西汉政府之前采取的开放态度转内缩,这让西汉政府对于西域等地的控制力逐渐下降,对于维持国家统一和安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以萧望之为首的儒生们在这个时候确实发现了国内人民贫富差距太大的问题,但是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过于理想化,其改革的步伐也实在太快,终于将西汉前期建立起来的政治秩序完全摧毁,让西汉政府变成了无能的代名词,这也是西汉政府覆灭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汉书·宣帝纪》

2《汉书·元帝纪》

3《汉书·萧望之传》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钧儒历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