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縣:鄉村振興踏出“三新”路

東部的果園,果香漫及安徽、江蘇兩省交界;南部的田園,四處散溢著豐收的景象;西部的菜園,茄子、黃瓜正茁壯成長;北部的花園,滿大棚的各色花卉沁人心脾……放眼泗縣這塊皖北平原,處處升騰著生機與希望。

從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到推動鄉村振興區域佈局;從強化產業支撐,到拓寬實現生活富裕渠道;從建設宜居新家園,到推進鄉風文明行動,近年來,泗縣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踏出了鄉村振興的“三新”路。

新作為: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有望

在泗縣長溝鎮邵莊村,村民張成雖然脫下軍裝已經6年,但迷彩服仍是他的最愛。

臨近傍晚,張成還在大棚裡查看著西芹的長勢,見記者過來,趕忙放下手頭活,趁天黑前帶記者轉了幾個棚子。“今年西芹的長勢尤其好,看這30釐米的個頭兒,春節前可以上市;茄子已經開始授粉,元旦前採摘沒問題……”聽著張成的介紹,活脫脫一位蔬菜專家。在他眼裡,但凡地裡長出的蔬菜,都跟自家娃一樣,得精心侍弄。

說起退伍後幹起蔬菜種植這行當,“純屬偶然”是張成自己的看法,但由於出生農村、有土地情懷,又讓這份偶然多了份必然。

從2015年開始種植蔬菜至今,張成不僅讓家鄉長溝鎮颳起了大棚蔬菜種植的旋風,還帶動了周邊朱彭村和胡陳村發展起大棚蔬菜。目前,張成的16個蔬菜大棚主要用於發展設施蔬菜,品種以茄子、西紅柿和西芹為主。

跟蔬菜打交道這麼些年,讓張成感觸最深的就是:“搞農業得投入感情,頭一年看到長出的茄子,真是捨不得吃。”

近年來,泗縣長溝鎮積極推進創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建設,依託汴河、邵莊瓜果蔬菜基地,“兩園一帶多點”的現代農業菜蔬格局日益成熟,園區面積達1.1萬畝,形成了泗縣“西部菜園”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新發展:社會資本下鄉發展有戲

整村、整鄉流轉土地,業態涵蓋種養結合、田園綜合體……近年來,泗縣引來社會資本下鄉猶如春風拂過,帶來了新的技術、新的經營模式和新的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產業的形態和質量,激發了發展活力,讓肥沃的農村大地生長出發展新芽。

長期以來,包括資金、技術、人才等核心資源要素,單向由農村流入城市,造成農村“貧血”“失血”,發展滯後。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讓過去“土地刨食”變成“土地生金”?泗縣大膽創新,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加快實施“百果園、花世界、綠泗州”工程。

“建設萬畝花卉苗木、萬畝優質高效果蔬、萬畝金絲絞瓜、萬畝特色山芋、萬畝薄殼山核桃、萬畝水產養殖6個萬畝現代農業基地,讓鄉村經濟駛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泗縣縣委書記張志強如是說,目的就是讓社會資本下鄉,結出鄉村振興碩果。

位於城西的泗縣雙創產業園區內,泗縣金絲絞瓜加工運營中心成了“中國絞瓜之鄉”效益增值的新平臺。“新上馬的生產線,可以完成絞瓜從刷洗到松絲,再從削皮到保鮮,以及成品包裝的全過程。”泗縣虹城航天科技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振宇介紹。

雖然時下已經過了金絲絞瓜的採摘季節,但屏山鎮徐賀村的冷庫裡30萬斤的金絲絞瓜儲備,保障了金絲絞瓜的供貨。

目前,全縣擁有金絲絞瓜種植6000畝。據泗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明年將引導群眾種植,鼓勵大戶種植,由虹城公司保底收購,把金絲絞瓜品牌打出去。

麥壟風來,改革活水源源奔湧;果蔬花香,鄉村振興活力四射。在張志強看來,只有紮根土地、服務“三農”,抓住鄉村振興的風口,社會資本才能與農業農村實現互利共贏,在廣袤土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結出發展碩果。

新獲得:城鄉面貌提質變化有效

去年年底,泗縣泗城鎮彭鋪村獲評“全國十大美麗鄉村”榮譽稱號。

然而就在兩年前,“晴天塵土飛,雨天泥水路,圈廁連成片,垃圾隨處堆。”還是這個村的真實寫照。

“以前總盼著過城裡人的生活,沒想到現在,我們的村裡的條件這麼好!”走進彭鋪村,只見通村水泥路平坦寬敞,家家戶戶門前屋後乾淨整潔。“美麗鄉村”四個字已經成為了當地村民們實實在在看得見的新變化。

說起村裡的改變,村民丁玲感觸頗深:“以前跳廣場舞苦於沒有場地,只能跑到十幾裡開外的縣城公園。現在不一樣了,家門口新修的小廣場別提多方便,老姐妹們看著點,到時間了大家不約而同就來了。”

同村村民周和銀說起村裡的變化,喜悅心情更是溢於言表,“要說變化大著哩,以前俺們是想往城裡跑,現在城裡人都往俺們這兒跑。”

彭鋪村村委會副主任繆雲柱告訴記者:“以前村裡大都是磚石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雙基’建設讓全村通上了水泥路,還安上了路燈,完善了自來水、公廁、文化廣場等,讓百姓得到了實惠。”

如今的彭鋪村,乾淨整潔的路面、設施齊全的休閒文化廣場、充滿書香的農家書屋、風格各異的農家院落,處處散發著現代文明村莊的氣息……

值得稱道的是,彭鋪村不僅僅是村容村貌發生了變化,小小的村子裡,還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規矩:每戶每天都要打掃衛生,並把垃圾統一倒到指定的垃圾收集點。此外,結合脫貧攻堅,還在全村開發護林、護路、護綠等62個輔助崗位,既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又維護了村莊的清潔美麗。

汪瑞華 蒙西 農民日報記者 楊丹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