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別:一別父母,二別青春,三別紅塵

人生三別:一別父母,二別青春,三別紅塵


上有段話說:“人生在世,除了生離死別,我們還要經歷三次盛大的告別:一別青春,二別父母,三別紅塵。”

是啊,我們來這世上一遭,歲月能偷走的,不止是頭頂的黑髮、臉上的紅潤、眼裡的神采,還有一些人和事,我們與它們,一一揮手說“再見”。

人生三別:一別父母,二別青春,三別紅塵


01

  • 成長時,和父母告別。


父母對於我們而言,是怎樣一種存在?

這個問題,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作了總結:“父母親,對於一個二十多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裡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當我們說“餓了”,媽媽就做了香噴噴的晚餐等著,當我們說“累了”,爸爸就豪氣地承諾“回家,我養你”。

這是一種安心和妥帖,是最堅固的後盾,能讓我們渾身充滿力量應對世間一切苦厄。

但,人終歸要長大,要離開依靠和庇佑。

日本記錄片《狐狸的故事》中,狐狸爸爸和狐狸媽媽,在5個狐狸年幼時,對它們精心呵護、百般照顧。

但當狐狸們慢慢長大,為了逼它們早點學會獨立生存,這對父母完全換了一副臉孔:先是把小狐狸們帶到草原上拋棄;失敗後,又惡狠狠地驅趕它們離開。

最後,小狐狸們悽慘地叫著,一邊回頭一邊逃離曾經溫暖的家……

這個片段,印證了網上的那句話:“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遇,唯有父母之愛,是為了別離。”

我們和父母的的告別,大致可以分為兩次。

第一次,是從媽媽的身體裡分離出來時,這意味著我們是獨立的個體。當臍帶被剪斷,我們呱呱墜地來到人間,從此就開始了生而為人的這一生。

第二次,是成年後離開父母,去遠方、去自立時。這意味著我們要自我周全、自成一派、自力更生,去創造出一個從0到1的世界。

而無論哪一次的告別,對我們而言都是精彩的經歷。

因為就算外面的世界風大雨急,就算稚嫩的肩膀軟弱無力,我們也還是要背起行囊,義無反顧地啟程。

人生三別:一別父母,二別青春,三別紅塵


02

  • 成熟時,和青春告別。


今年年初,有人在網上曬出了一張“年齡表”。表中顯示,最後一批80後,也就是出生於1989年的人,已經30歲了。

對此,有網友感嘆:“再也沒有二十幾歲的80後了!”

時光悄然而逝,曾經叛逆的一代人,就這樣不知不覺走到了中年人的關口,“青春”二字,在某個時刻,突然就被拿走了,成為了別人的代名詞。而我們,也只能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蔣方舟曾在《圓桌派》上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沉迷遊戲的80後,在得知女兒患了白血病之後,果斷地刪掉了遊戲,寫了“告別貼”和隊友們道別。

儘管女兒得的並不是很惡性的白血病,只需要投入錢、時間就能治好,但在知道消息的那一刻,他突然醒悟:自己再也沒有資格“不作為”了。

曾經馳騁遊戲戰場,燃爆熱血斬關過將的逍遙日子,被一紙診斷書喊了“over”,這大概就是中年人告別青春的縮影。

在中年之前,我們都是瀟灑的人。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張狂,也有“天下之大,舍我取誰”的自大,更有“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意氣風發。

但,走過半生以後,這些“青春氣”慢慢消失了。

我們不會再有說走就走的旅行、秉燭夜談的隨性、通宵飲酒的放縱。

取而代之的,是“煙火氣”:

我們開始關注各種數字,比如:孩子試卷上的分數、父母體檢表上的指標、自己業績報表上的KPI,以及銀行卡上的餘額、賬單上的還款期,等等;

我們開始焦慮,對行業發展態勢、職業天花板心有慼慼然......

生活成了一副現實主義畫作,讓我們擱置了浪跡天涯,甘願了宜室宜家。

人生三別:一別父母,二別青春,三別紅塵


03

  • 中年後,和紅塵告別。


所謂“紅塵”,指的是“世間事”。而“人”,是世間事的“主體”。中年之後,要和兩種人說再見。

第一種是愛而不得的人。

人到中年,總會經歷過一些情傷。

那些一見如故的人,那些暗夜陪聊的人,那些亂了心神的人,在某個剎那,我們以為會是走到永遠的人。

但很遺憾,山有歸途、水有去路,你鍾情的人,心有歸屬。

而你,最多是插曲,閒時聽一聽,可解悶逗樂,可會心一笑,獨獨不可強求強要。

那該怎麼辦呢?安意如在《人生若只如初見》中寫:“我們真正能留下的,只有邂逅時的一段記憶。

初見時花枝搖曳的驚動,即已為你盛開過,再往後就榮枯生死各不相干,若要死死糾纏,定然兩敗俱傷。”

愛而不得,那就“不愛”。這道無解題,放棄作答,就是最好的答案。

第二種是不相為謀的朋友。

錢鍾書在《論朋友》中說:“假使愛情是人生的必需,那麼,友誼只能算是一種奢侈。”

由此可見,知己難求。人到中年,經過了人情的歷練、時間的淘洗,越發懂得“兩心相知”的不容易。

每個人有TA的來路,即便擦肩而過時能言笑晏晏,可也只能道一句“今天天氣不錯”,這句話,潦草地說完了“你好”,也說過了“再見”。

就像黃小琥在歌裡唱的那樣:“沒那麼簡單,就能找到聊得來的伴。”

人生行至中途,所有新的際遇和緣分,多半是虛虛實實、若即若離。

他人的喜怒哀樂、嬉笑怒罵,可附會可應對,再往深裡探究,就會有層層疊疊的煙霧繚繞浮在表層,我們往往如盲人摸象,難知全貌。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有那種互損互懟互黑都不翻臉的朋友,就是福分。

人生三別:一別父母,二別青春,三別紅塵


04

有人說:“人到了一定年齡,自己就是那個屋簷,再也無法另找地方躲雨了。”

人生中的每一次告別,都是“自謀生路”。

與父母告別,是告別依靠和依賴,從此海闊天空去追夢;

與青春告別,是告別無知和幼稚,從此妥帖穩重如大人;

與紅塵告別,是告別情執和強求,從此通透淡定無執念。

郭敬明在《守歲白駒》裡寫道:“留在原地是一種錯誤,我們要不斷地告別,告別一些人,一些事,然後又馬不停蹄地追逐無家的潮水。”

擁有總有失去時,相聚終有分別日。

生命的美好,就在於“曾經”,曾經相逢,曾經問候,曾經交好,就足夠。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關注“文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