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給你講中國家庭裡,父母“不會”關心孩子


小月給你講中國家庭裡,父母“不會”關心孩子



1.

玲姐的女兒今年參加高考,大半年來她始終感覺壓力很大。她的丈夫平日裡忙於工作,由她來負責女兒的學習。高考這個人生的關鍵節點,她當然不能缺席。

不過近來,她直言自己快撐不下去了。

她主動申請減少工作,基本上留在家裡照顧女兒的生活起居。複習應考階段,她對女兒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只管努力複習,家裡其他事不用你操心,希望你不要讓我們失望。”

她特別關心女兒的學習情況,有時候女兒臉色不好看,一眼就能看出是模考發揮得不太好,但是她不會停止這個習慣。女兒說話語氣不好,她非常傷心地指責女兒不懂得體諒他們做父母的辛苦。


小月給你講中國家庭裡,父母“不會”關心孩子



女兒在自己的房間裡複習功課,她時不時地跑進來,詢問女兒累不累,或者遞上一盤削好的蘋果。對於母親突然闖入,女兒的情緒更加煩躁,衝她發脾氣,母女倆再次發生爭執。

發展到最後,兩人關係越來越僵。女兒看到她就想躲避,沒說兩句話就會擦出矛盾,幾乎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

“為她付出這麼多,為什麼一點不記得我的好,還總是嫌我煩、嫌我嘮叨?怎麼攤上了這樣一個女兒?”這位每天陪讀的母親,在同事面前無奈地吐槽。

到底是玲姐攤上這樣的女兒不幸,還是女兒攤上玲姐這樣的母親不幸,恐怕各有說辭。

2.

這位同事,是大多數高考家庭裡家長的一個縮影。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孩子金榜題名,進入理想的高等學府。

作為父母,不可能在這個關鍵時刻袖手旁觀。他們時刻跟進孩子的學習成績,一有風吹草動就神經高度緊張;他們表達愛的方式,自認為孩子應該感激涕零地接受。只是這種關愛的背後,是對孩子未來的焦慮。

明明不是家長親自參加高考,為什麼如此焦慮?


小月給你講中國家庭裡,父母“不會”關心孩子


首先是家長內心情緒在孩子身上的投射。有些家長當年也參加過高考,有人憑藉高考中的出彩表現,收穫了令人羨慕的人生。當孩子面臨同樣的關口,他們當然希望子女能延續當年的輝煌。

那些高考中的失利者,過往經歷成為他們的遺憾,他們會將自己現在過得不如意,歸咎於這次失敗上;而希望子女能夠憑藉高考,搏出一個精彩人生。

無論是高考成與敗,都對子女在高考中的表現給予非常高的期望。正因為非常在乎,焦慮情緒自然就會滋生。

此外,家長之間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經常聽到有人談論自己或別人家的孩子,如今在某某名校就讀。那些學霸的家長,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神情,聽眾們紛紛送上稱讚和羨慕之詞。被別人誇讚、豔羨,多麼美妙的感受!家長們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成為其他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過高的期望、攀比心理,讓高考家庭中的家長飯吃不香、覺睡不熟,整個人精神有些恍惚。

3.

最可怕的是,情緒如同一種病毒,會在人群中傳染、蔓延。

家長內心的焦慮,會讓孩子在複習應考的過程中更加無所適從。


小月給你講中國家庭裡,父母“不會”關心孩子



其實面對這場人生的關鍵戰役,孩子的內心已經夠焦慮了。當然不能完全否定焦慮、緊張的積極作用。適度緊張,會激發人體內的潛能,提升學習效率。

但是過度焦慮,只會分散注意力,降低複習效果。

畢淑敏曾在一本書中提到她的一位警察朋友,擁有非常好的槍法,即便在解救人質的現場,也能做到一擊必中、百步穿楊。

畢淑敏向他請教射擊的要領。這位神槍手道出秘訣:極端的平靜。長年累月的訓練,為他積累了豐富的射擊技能和經驗。要達到百發百中的目標,光靠訓練無法做到,只有達到心無雜念的意境。他在射擊時,身體像菸灰一樣鬆散。只有完全放鬆,才能將潛能釋放出來,進而精準地命中目標。

其實無論是射擊,還是從事其他領域,身體都需要適度緊張。但是緊張、焦慮超過某個限度,效率曲線就會下降,會束縛正常水平的發揮。


小月給你講中國家庭裡,父母“不會”關心孩子


由此看來,過分焦慮的負面影響非常明顯。與其深陷焦慮的泥淖,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不去無端地胡思亂想,反而能收穫更好的效率。因為大腦有一個自動處理機制,這種機制只有在相對放鬆的心態中,切換到最佳的工作模式中。

4.

有這樣一個說法,叫洞穴機制,是說當男人不想說話時,他們正在思考處理問題的對策。這個時候,他們不希望有人來打擾他們,只要保持頭腦清醒,就可以思考出下一步的對策。他們彷彿躲進自己搭建的洞穴中,讓心靈慢慢迴歸平靜,默默思考接下來的處理方案。

其實不只是男人,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刻躲入只屬於自己的洞穴。備戰高考的過程中會遇到挫折、困難或瓶頸,孩子們不希望在思考對策時,有其他人來打擾,哪怕這個人是和自己關係密切的父母。

假如此時父母因為過度焦慮,介入到他們的學習中,孩子們就會產生阻抗、逆反心理。就如文章開頭提到的玲姐,好心辦了壞事,導致母女關係日漸緊張。

那麼,就對孩子不聞不問嗎?

也不能這樣!畢竟孩子的人生閱歷有限,有時候處理問題難免偏頗。


小月給你講中國家庭裡,父母“不會”關心孩子



家長們不妨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不要過分頻繁地和孩子談論學習。

大多數孩子知道高考的重要性,根本不需要家長再過分強調。許多情況不問也能察覺出端倪,家長們可以在暗地裡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每隔一段時間,用一種相對委婉的口吻徵詢。相比於每天追問,這樣的頻次和方式更能被孩子接受。

二是當孩子主動和你交流學習情況時,多送上一些鼓勵。

鼓勵不是設定某個具體的目標,更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高考存在不確定性,成功與否既有自身實力的因素,也有其他不可控因素。

不必過分渲染成功的重要性,讓孩子意識到:只要在這場關鍵考試中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發揮出正常水平,就可以問心無愧。無論成敗,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最棒的。給孩子卸下過重的心理包袱,反而有利於他們輕裝上陣。

三是不要頻繁打擾孩子。

孩子複習應考需要一個安靜環境,即便想在生活上關心他們,也請在他們休息時再送上。頻繁的問候,只會傳遞出家長內心的緊張,加劇孩子心中的焦慮。

高考即將來臨,家長們可以用合適的方式送上關心,但是請收藏好、控制好內心的焦慮。只有家長能控制好情緒,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孩子們才能在高考考場中正常發揮、收穫十幾年寒窗苦讀的豐碩成果。

最後祝所有學子高考順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