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月给你讲中国家庭里,父母“不会”关心孩子


小月给你讲中国家庭里,父母“不会”关心孩子



1.

玲姐的女儿今年参加高考,大半年来她始终感觉压力很大。她的丈夫平日里忙于工作,由她来负责女儿的学习。高考这个人生的关键节点,她当然不能缺席。

不过近来,她直言自己快撑不下去了。

她主动申请减少工作,基本上留在家里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复习应考阶段,她对女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只管努力复习,家里其他事不用你操心,希望你不要让我们失望。”

她特别关心女儿的学习情况,有时候女儿脸色不好看,一眼就能看出是模考发挥得不太好,但是她不会停止这个习惯。女儿说话语气不好,她非常伤心地指责女儿不懂得体谅他们做父母的辛苦。


小月给你讲中国家庭里,父母“不会”关心孩子



女儿在自己的房间里复习功课,她时不时地跑进来,询问女儿累不累,或者递上一盘削好的苹果。对于母亲突然闯入,女儿的情绪更加烦躁,冲她发脾气,母女俩再次发生争执。

发展到最后,两人关系越来越僵。女儿看到她就想躲避,没说两句话就会擦出矛盾,几乎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

“为她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一点不记得我的好,还总是嫌我烦、嫌我唠叨?怎么摊上了这样一个女儿?”这位每天陪读的母亲,在同事面前无奈地吐槽。

到底是玲姐摊上这样的女儿不幸,还是女儿摊上玲姐这样的母亲不幸,恐怕各有说辞。

2.

这位同事,是大多数高考家庭里家长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金榜题名,进入理想的高等学府。

作为父母,不可能在这个关键时刻袖手旁观。他们时刻跟进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有风吹草动就神经高度紧张;他们表达爱的方式,自认为孩子应该感激涕零地接受。只是这种关爱的背后,是对孩子未来的焦虑。

明明不是家长亲自参加高考,为什么如此焦虑?


小月给你讲中国家庭里,父母“不会”关心孩子


首先是家长内心情绪在孩子身上的投射。有些家长当年也参加过高考,有人凭借高考中的出彩表现,收获了令人羡慕的人生。当孩子面临同样的关口,他们当然希望子女能延续当年的辉煌。

那些高考中的失利者,过往经历成为他们的遗憾,他们会将自己现在过得不如意,归咎于这次失败上;而希望子女能够凭借高考,搏出一个精彩人生。

无论是高考成与败,都对子女在高考中的表现给予非常高的期望。正因为非常在乎,焦虑情绪自然就会滋生。

此外,家长之间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经常听到有人谈论自己或别人家的孩子,如今在某某名校就读。那些学霸的家长,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神情,听众们纷纷送上称赞和羡慕之词。被别人夸赞、艳羡,多么美妙的感受!家长们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成为其他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过高的期望、攀比心理,让高考家庭中的家长饭吃不香、觉睡不熟,整个人精神有些恍惚。

3.

最可怕的是,情绪如同一种病毒,会在人群中传染、蔓延。

家长内心的焦虑,会让孩子在复习应考的过程中更加无所适从。


小月给你讲中国家庭里,父母“不会”关心孩子



其实面对这场人生的关键战役,孩子的内心已经够焦虑了。当然不能完全否定焦虑、紧张的积极作用。适度紧张,会激发人体内的潜能,提升学习效率。

但是过度焦虑,只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复习效果。

毕淑敏曾在一本书中提到她的一位警察朋友,拥有非常好的枪法,即便在解救人质的现场,也能做到一击必中、百步穿杨。

毕淑敏向他请教射击的要领。这位神枪手道出秘诀:极端的平静。长年累月的训练,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射击技能和经验。要达到百发百中的目标,光靠训练无法做到,只有达到心无杂念的意境。他在射击时,身体像烟灰一样松散。只有完全放松,才能将潜能释放出来,进而精准地命中目标。

其实无论是射击,还是从事其他领域,身体都需要适度紧张。但是紧张、焦虑超过某个限度,效率曲线就会下降,会束缚正常水平的发挥。


小月给你讲中国家庭里,父母“不会”关心孩子


由此看来,过分焦虑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与其深陷焦虑的泥淖,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不去无端地胡思乱想,反而能收获更好的效率。因为大脑有一个自动处理机制,这种机制只有在相对放松的心态中,切换到最佳的工作模式中。

4.

有这样一个说法,叫洞穴机制,是说当男人不想说话时,他们正在思考处理问题的对策。这个时候,他们不希望有人来打扰他们,只要保持头脑清醒,就可以思考出下一步的对策。他们仿佛躲进自己搭建的洞穴中,让心灵慢慢回归平静,默默思考接下来的处理方案。

其实不只是男人,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躲入只属于自己的洞穴。备战高考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困难或瓶颈,孩子们不希望在思考对策时,有其他人来打扰,哪怕这个人是和自己关系密切的父母。

假如此时父母因为过度焦虑,介入到他们的学习中,孩子们就会产生阻抗、逆反心理。就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玲姐,好心办了坏事,导致母女关系日渐紧张。

那么,就对孩子不闻不问吗?

也不能这样!毕竟孩子的人生阅历有限,有时候处理问题难免偏颇。


小月给你讲中国家庭里,父母“不会”关心孩子



家长们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过分频繁地和孩子谈论学习。

大多数孩子知道高考的重要性,根本不需要家长再过分强调。许多情况不问也能察觉出端倪,家长们可以在暗地里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每隔一段时间,用一种相对委婉的口吻征询。相比于每天追问,这样的频次和方式更能被孩子接受。

二是当孩子主动和你交流学习情况时,多送上一些鼓励。

鼓励不是设定某个具体的目标,更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高考存在不确定性,成功与否既有自身实力的因素,也有其他不可控因素。

不必过分渲染成功的重要性,让孩子意识到:只要在这场关键考试中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出正常水平,就可以问心无愧。无论成败,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最棒的。给孩子卸下过重的心理包袱,反而有利于他们轻装上阵。

三是不要频繁打扰孩子。

孩子复习应考需要一个安静环境,即便想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也请在他们休息时再送上。频繁的问候,只会传递出家长内心的紧张,加剧孩子心中的焦虑。

高考即将来临,家长们可以用合适的方式送上关心,但是请收藏好、控制好内心的焦虑。只有家长能控制好情绪,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孩子们才能在高考考场中正常发挥、收获十几年寒窗苦读的丰硕成果。

最后祝所有学子高考顺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