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中,清醒地“失眠”

每天早上,看著兒子開心地跟我揮手再見,精神滿滿地走進學校大門,心裡無比滿足。這種滿足,足以讓我淡定地駕車行駛於停車場般的二環,被旁車突然變道加塞也能不罵娘。

如果不細想,我的確滿足,也應該滿足。衣食無憂,家庭和睦,兒子聰明可愛。可只有自己明白,作為一個社會人,或者一個完整的人,自己缺失了一部分。或許,很多和我一樣的家庭主婦的生活同樣充滿了虛假的“繁榮”。只有自己知道,自我的一部分在剝落,如年久失修的土房子,被風雨侵襲,可能開始並無大礙,但可能時間長了,就會轟然倒塌,廢墟一片。

在婚姻中,清醒地“失眠”

這樣的感覺一直在心裡,卻無可名狀。直到去年看到《醒來的女性》這本書,終於明白了這樣的感覺是什麼。

《醒來的女性》這本書所描述的是上世紀美國70年代迴歸家庭的女性的生活現狀。小說通過講述主人公米拉從走入婚姻,到離婚,再到獨立的覺醒的成長過程。同時,又展示了米拉周圍那些沉溺於家庭的形色女性,很多獨立而又孤獨的獨立女性。

從書中,我看到束縛女性的真相,原來是婚姻。曾經我們每個女人以為的庇護之所。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就是美國版的《我的前半生》嗎?但從結局上來看,《醒來的女性》中主人公沒有前後的劇烈反差,沒有狗血的劇情,主人公在最後拒絕再次走入以男人為主導的婚姻。小說中,只是如常描述米拉的日常生活。作者的描述瑣碎細緻,上下冊兩本書看得我有一陣似乎產生了某種厭煩感。這可能就是主人公所面對的生活,這種生活充滿瑣碎,看不到盡頭。

“她隱隱覺得自己只是勉強生存,而她別無選擇。生活日復一日,百無聊賴,她遊走於各種責任之間,朝著自己無法看清的某個目標前行。自由,已經從她的詞彙表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當我看到米拉每日的生活時,看描述她內心的感受時,感覺自己內心的一部分被觸碰到了。可能,每一個身為家庭主婦的人都會感同身受。

婚姻中的女人,尤其是家庭主婦,往往如同一條魚。我們時刻被瑣碎與責任淹沒時,將身心都溺於其中,遊弋於“幸福”之中。只是,這樣的幸福讓“肺”的功能逐漸退化。突然一日,被猛然擲於岸邊,發現早已是回不去了。

也有一種女人,她的意識是清醒的,如主人公米拉,不讓自己過度沉溺,大量的閱讀,保持獨立思考。這樣,她就會有痛苦,這樣痛苦的感覺時刻提醒著她,“不可以沉下去”。只是,往往這樣,女人很容易對生活產生太多的抱怨,抱怨婚姻的束縛,抱怨獨立無助。越是抱怨,越是無助,生活越是一團糟糕。越是一團糟,就越缺乏自我認同,無法產生良性循環。

在婚姻中,清醒地“失眠”

在今天,清醒知道女性要獨立,要經濟獨立,感情獨立的女人越來越多。我自己可能也算是其中一個吧。可是,時間久了,發現這樣的清醒意識除了與瑣碎的主婦生活保持適當的距離外,並未對生活與自己發生實質的改變。我仍然自我價值認同感低,仍然焦慮。

仔細想想,這樣的狀態其實很讓人分裂,既沒有做好自己家庭主婦的角色,也並沒有改變自己不自由,不獨立的現實。我想,最核心的問題,其實並不是他人否認我們的價值,而是自己並沒有真的做到,沒有讓自己的角色真正產生社會價值,沒有發揮其真正的意義。所有被拒絕的日子只是被迫著生活,這樣的痛苦可能源自自己從未用心對待過生活。

生活不僅需要疼痛的清醒,也需要行動,更需要智慧。我可能無法像米拉一樣置之死地而後生,決絕地與婚姻劃清界限。但是,我總能做些什麼。讓自己不僅能夠保持與現實的距離,又能提升對自己的認知評價。

最近,自己開始思考。清醒的疼痛可能讓我堅持自己的興趣,留下自我空間中的最後一塊兒陣地,讓我保持思考,以維持這種清醒的痛感。更重要的是,我開始嘗試從清醒的疼痛中走出來,讓自己不再以受害者的身份面對周圍的一切,突然發現一切並沒有想象中糟糕。

在婚姻中,清醒地“失眠”

有一天晚上,兒子準備和我一起洗漱,他突然對我說:“媽媽,你就是我的榜樣”。我很感動,更是慚愧。我問他:“你覺得媽媽哪方面是你的榜樣?”兒子說:“你陪我玩兒,陪我寫作業,還每天給我講故事。”聽完,哈哈一笑,心裡羞愧難當。或許是兒子對榜樣兩個字理解有偏差,或許是他表達的不準確,這最多隻是個合格的媽媽而已,和“榜樣”差的太遠了。

想想,事實上也是如此。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可能並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榜樣引領的力量。好在,孩子的這句話警示了我,讓我在2019年的這個春天,在停止寫作的近乎一年後,在即將到來的又一個婦女節,又開始重新思考。思考女人,無法逃離家庭責任的女人,還有其他更好的生存空間嗎?

女性的醒來,或許只是第一步。我們可以選擇繼續“假寐”,也可以選擇清醒“失眠”。“失眠”,自然痛苦,只是如何讓這痛苦更有價值,是該回答的命題。

之於自己,最好的狀態可能就是馮唐的那句話:“抓著自己的頭髮,離地三尺,讓心裡永遠燃著一撮小火”。

如果十年後,兒子仍然跟我說:“媽媽,你是我的榜樣”。我想,所有的痛苦就都有了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