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之本——《邊城》讀後感

《邊城》寫於1931年,儘管沈從文先生無法預知未來中國的風雨飄搖,但對於先前中國發生的種種苦難,他是看在眼裡的。中國人在經歷了苦難之後,似乎已經缺失了靈魂中許多美好的東西——其實現在的社會也如此。人們或許會為了些許蠅頭小利而放棄自己靈魂中最寶貴的東西,將愛情看作是一種物質上的交換。這實在是令人感到悲傷的,但竟似乎也無法挽回了,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置身於邊城,或者說茶峒中,體會人性的本真,去感悟那似乎讓我們很陌生的樸素,勤儉,純真。


茶峒是個美麗而清明的地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翠翠就在這片土地的河邊長大,她與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大不相同。“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作為一個普通船伕的孫女,卻喜歡船總的二兒子,然而船總的大兒子也愛上了她,這種極為複雜的關係似乎預示了接下來的悲劇。大老自知不及二老,便外出闖灘,結果遇難。二老也孤獨地出走,加上爺爺的去世,這給翠翠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似乎讀者在看完之後不免倍覺淒涼。但在故事發生的過程中,人們所展現出的最真實而美麗的一面,是這本書最具有價值的。翠翠將要成年,在我們看來,正處於“青春期”,心中開始有了感情的存在。“我想的很遠,很多。可是我不知想些什麼。”那種“是煩惱吧,不是!是憂愁吧,不是!是快樂吧,不,有什麼事情使這個女孩子快樂呢?”的感覺,正是人們最真實而純潔的愛意。我們置身於物慾的社會中,雖然身處於人生最無憂的時期,卻愈發地困難去尋找這種原本的愛意。只好藉由翠翠的情感來體味一下。
翠翠的爺爺可以代表著中國人最樸實而又真實的一面。他對待一切過河的行人都一樣的熱心,從來拒收過客所給予的錢財,為人淳樸厚道。同時他也對翠翠無比關懷,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想給她找一個好人家,作為翠翠的家長有著極強的責任心。同時也對那座碾坊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這使得他在書中的形象變得真實。他有著樸素的一面,同時又極為關心自己的孫女,以致關心過度使船總一家誤會了他。但當他去世之後,全城的人都關心他,老軍人楊馬兵過來關照翠翠,船總順順用船運來了白木匣子,老道士也過來做法事。這同時體現了茶峒人民互相淳樸的人情。這種人情不建立在任何物質之上,作為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的感情,維繫著茶峒所有的人。

邊城是美的,從環境到人性。無論其中的愛情故事多麼讓人感到淒涼,它都保留了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而最真摯的感情。這種人性中最純真的事物,最能夠打動人們。
願天下多幾座邊城,多一些真摯的人情。
同時願二老能回到茶峒。

人情之本——《邊城》讀後感


人情之本——《邊城》讀後感


人情之本——《邊城》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