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前段时间央视综艺《国家宝藏》大火,由浙江博物馆选送的“万工轿”华丽夺目,背后“十里红妆”民俗更是让不少少女向往。

《十里红妆 · 女儿梦》


据说,南宋初年,山河动荡。开国皇帝宋高宗,一度为金兵追杀。落难明州,奔逃西乡,得一村女冒死相救,躲过一劫。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高宗为报恩情,道明身份。允诺他日坐稳了龙椅,且以门前挂一肚兜为凭信,前来提亲。岂知村女不以为意,付之一笑。

一年后,高宗当真派人来寻。村女恐抗旨不尊、惹上祸端,便与村民合计。一时间,家家户户门前挂起了肚兜,真假莫辨。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高宗得知,明了村女用意。索性下旨,方圆百里之乡,凡女子出嫁,赐凤冠霞帔,行皇族仪礼。

鸣凤锵锵、鼓乐洋洋,百里乡邦,十里红妆,蜿蜿蜒蜒,浩浩荡荡。好似游龙驮来金凤凰。人道是,浙东女子尽封王!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传说是真是假,难以求证,但是新娘享有乘坐花轿和出嫁巡游仪式的权利保留了下来,慢慢演变成“十里红妆”。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而在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赵丽颖饰演的盛明兰大婚,祖母送“十里红妆”嫁妆陪嫁,也不知击中了多少少女心。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但传统的“十里红妆”婚嫁习俗,却是更为复杂的。

明清以来,由于经济的发达,浙东地区重嫁奁,婚俗奢靡。一方面炫耀娘家的财力,一方面希望女儿在夫家具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富庶人家嫁女,不惜财力,婚嫁攀比之风日盛。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十里红妆器物是婚俗的主要部分,并且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生活器皿的造型艺术风格,这种通体红漆、局部贴金的家具器皿,有别于正厅、书房等共用场所的家具,放置于私密的内房空间里,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对十里红妆的奢侈追求,导致相关器具的精工细作。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宁海历史上传统手工业较为发达,有“百工之乡”之称,当地的朱金木雕工艺和泥金彩漆工艺为丰富红妆器物的装饰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十里红妆规模声势之大,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制作工艺之精湛,艺术价值之高,耗费之昂贵,均为全国罕见。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单单是出嫁所乘坐的万工轿,就凝聚了朱金木雕工艺和泥金彩漆工艺之大成。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木雕彩轿,朱漆泥金,犹如一座黄金造就的宝龛,剔透玲珑,轿子有7层楼阁,5座主亭,称为“五岳朝天”,四周用朱金雕刻层层装饰点缀,再衬以绣片、珠翠、流苏、镜片、玻璃彩绘进行装点,整个轿子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据说光制作这顶轿子耗费的金箔,就有100两黄金。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轿上圆雕或浮雕数百个人物和花鸟虫兽,组成天官赐福、魁星点状、八仙过海、和合神仙榴开百子、喜上眉梢等戏曲故事和吉祥主题,前后左右的舞台还“上演”着《荆钗记》、《拾玉镯》、《西游记》等戏文。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轿子圆雕、浮雕和镂雕层层相叠,配上彩绘的镜片玻璃和艳丽的宁波盘金绣轿衣,还有各色精致的小宫灯。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花轿需要用八人抬着才能行进,最美妙的是一路上随着轿子的行进,这些点缀在轿子上的戏曲人物仿佛是活起来了,开始迎风转动着演戏,轿子上的玻璃风铃还能发出悦耳的撞击响声。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事实上,轿子上的秘密还不止这些。在拆卸下花板时,可以发现在轿子前后左右的戏台上的这些人物,竟然是可以活动的。工匠师父们在这些人物的底下做了一个活扣的设计。当轿子在行进的过程中,这些戏台上的人物会左右晃动,就好像活了一般,开始转动演戏。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三分雕刻,七分漆工”,工在于漆而不在于雕,正是这种工艺使朱金木雕产生了富丽堂皇、金光灿烂的效果,其他花轿无可比拟。

细细点来,轿子上有:24只凤凰、38条龙、54只仙鹤,74只喜鹊,92只狮子和124处石榴百子等等……另外还有“麒麟送子”、“天官赐福”“魁星点斗”等各色主题。

10个工匠师傅制作一顶“万工轿”,得花上3年。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在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浙江东部宁波、绍兴及舟山一带的“土豪”家里嫁女儿,就是这么个豪华排场。父母们早早就为自己的宝贝女儿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待到女儿成婚时,那送亲的队伍绵延数里,正所谓“十里红妆嫁过来,八抬大轿抬进门”。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国家宝藏》和《知否》都在说…


2009年,宁海十里红妆婚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


2013年初,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馆长何晓道的诗火遍全国。十里红妆的婚嫁习俗慢慢重现在我们身边,少女们西式婚纱教堂婚礼的幻想,也潜移默化间回归到三书六礼拜堂成亲。而这才是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一次突破,当整个传统语境开始慢慢回归,才能带动诸多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在这样的基础下,才能真正地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 部分选段来源“工艺美术设计服务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