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上一篇文章中,帶大家回顧了新世紀初,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碰撞下,產生的“中國風”音樂歷史。而“中國風”音樂與非遺的碰撞,卻不僅僅限於傳統音樂這一分支。民間文學、傳統戲劇、曲藝甚至習俗都可以包容其中。在提倡非遺活態保護、活態傳承的大環境下,“中國風”流行音樂這樣的創作方式,似乎可以成為非遺再創作的一個突破口。之前提到的“中國風”民謠,本就是傳統語境下一脈相承的產物,而這篇文章中,會從說唱、搖滾、電音三種“舶來品”的角度來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與流行音樂結合創作。

2

說唱:活在地下花開中國

說唱藝術在中國的歷史十分悠久,以至於西方說唱在翻譯過來時,就直接套用了這個名詞。中國大地的說唱,包含史詩、傳說、評話、鼓書,快板等等都屬於其中。少數民族的各類民族史詩更加不用多提,其實說唱之魂早就注入中國人血脈。著名京劇藝術家於魁智在《四郎探母》中這段西皮快板就算搬上livehouse,也會燥翻不少年輕人。

1m50s開始 西皮快板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於魁智與李勝素老師

而西方說唱這一舶來品在近幾年大火之後,也引發了一股“中國風”浪潮。除去借著“中國風”混淆視聽,以某“young OG”為代表的投機者,“中國風”說唱優作不少。因為說唱中flow的變幻多端,結合各類傳統表演藝術形式都十分適宜。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首先要提到的必然是SUP廠牌下屬的製作人老道,作為“江湖風”,這一“中國風”細支分項的提出者。他帶來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包括之前大火的《長河》、《江湖流》。

人生的長河

我把酒當歌

血液流淌著

長江和黃河

——《長河》

按下編曲中運用傳統樂器不談,這首歌的唱腔極具特色。與之前提到的《花田錯》中戲曲唱腔類似,《長河》的副歌十分精彩,聽過的朋友對其尾音一定印象深刻。可能創作者自己都未意識到,這種類似國家級非遺項目川江號子或者民歌的處理方式,一股蒼桑與沉厚感立馬躍然而出。而這首歌的合作廠牌GOSH也有不少中國風風格的佳作,GAI的另外一首《空城計》,這首trap的編曲十分驚豔,名叫《廣陵散》,運用同名古琴名作《廣陵散》進行beat,來自ZJ-alvSoN和羊雞米的合作。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除了SUP和GOSH所代表的南方“江湖風”,北方也各有創作,小老虎以《老殘遊記》中京韻大鼓描寫為基礎而創作的《說唱藝術》,歌詞精彩紛呈,令人彷彿置身茶館戲樓,在佩服前人文學造詣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後世的改編功底。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小老虎(右)與友人


滿園春色人聲鼎沸

一番熱鬧哄哄

有人叫嚷從那後臺走出了一位姑娘

年方十八九 一身打扮不落窠臼

瓜子臉兒白麵皮兒

相貌一般 只覺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說唱藝術》

這可以給很多非遺行業從事者帶來思考,眾說周知,非遺中的“民間文學”中“傳說”的保護髮展面臨的境遇十分尷尬,或許說唱這一藝術形式,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除了北京,陝西也有不少優秀的作品。這首來自太清宮的《十年刀劍》,其中陝北方言hook,偏帶“中國古老搖滾”秦腔的味道。這首trap和秦腔的結合,聽得人熱血沸騰,暫時還聽不出其中鑼點是混的哪一齣戲曲,但俠客寧折不屈,瀟灑走江湖的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

茫茫人世間

難尋青天日

縱身向白雲

不遂惡人志

——《十年刀劍》

還是限於篇幅,優秀作品很難展示齊全。說唱這一包容度極高的藝術形式,對於傳統文化的許多表演藝術形式都可以展示出來。個人比較期待民間文學可以通過說唱來得到更加廣泛地傳播,這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3

搖滾:傳統增色下的時代呼喊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唐朝樂隊

搖滾這一音樂形式,更像是一種精神的外在表現,來自於社會的呼喊和喚醒。而我國很多傳統藝術形式,與搖滾的精神內核是十分符合的。例如華陰老腔,被稱作“古老的搖滾樂”,這並不是空穴來風。其他諸如號子、山歌,都有展現思想內涵,對命運進行吶喊的作品。所以說,“中國風”搖滾的誕生,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憶昔開元喧盛日

天下朋友皆膠漆

眼界無窮世界寬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夢迴唐朝》

中國第一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的成名曲《夢迴唐朝》中,就有一段京劇唸白的獨白,京劇加重金屬,搖滾樂早就被注入了傳統基因。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古老的搖滾”華陰老腔,被譚維維和華陰老腔傳承人的《給你一點顏色》傳到了大江南北。個人之前一直覺得傳統音樂是沒有低音的,所以在搖滾的編曲上硬塞會十分突兀,但沒想到這首歌在這一點上處理得十分優秀,畢竟金牌編曲人劉洲創作。當然這首歌譚維維的歌詞比較水這一點也是飽受詬病,但總體上是瑕不掩瑜。

還有傳統音樂和搖滾樂結合。山人樂隊《酒歌》的雲南山歌,杭蓋樂隊《丁吉圖灣》鄂爾多斯民歌。這一點上和民謠十分類似,地域性的音樂藝術與之結合,往往能達成突破地域侷限,走向更廣闊的受眾群體。

搖滾樂與傳統音樂的結合,實在是太多太多,這裡就不一一選出。比較驚喜地是,我國的一項傳統樂器,在搖滾樂裡卻被重拾起來。雖說二胡,胡琴等等也很適合搖滾樂地表達,但嗩吶卻和搖滾樂像是從骨子裡生長出來的。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妹妹你坐船頭

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愛愛

纖繩盪悠悠

——《縴夫的愛》

上個世紀,於文華和尹相傑一首《縴夫的愛》紅遍全中國,對於這首歌是否屬於搖滾是有著爭議,但不可否認其中的嗩吶運用十分精彩,配合情緒的同時,並沒有傳統對於嗩吶“喧賓奪主”的認識。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蘇陽


美猴王受了騙

這個官我不幹

不如回到花果山

扯起大旗來造反

要當一個齊天大聖

天大的那個官

——《官封弼馬溫》

而蘇陽的這首《官封弼馬溫》,採樣於許鏡清老師作曲和閆肅老師的同名原曲。兩位老師在中國樂壇的江湖地位按下不談,其實個人更加喜歡原版創作。但蘇陽的改編中嗩吶演奏十分精彩,許多關於這首歌的評論中提到,嗩吶演奏可以自己出張專輯了。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二手玫瑰樂隊


而代表東北的“二人轉樂隊”二手玫瑰,對嗩吶的運用極多。本就極具東北地域特色的二手玫瑰,在編曲中獨愛嗩吶,許多歌中都有著嗩吶元素的存在,比如這首《仙兒》。

搖滾和民謠一直就有著許多特性相似,所以在和傳統音樂結合方面也是互相在借鑑。很多民謠歌手同時也是搖滾歌手。而本文特地要提出嗩吶,也是因為搖滾樂重新“激活”了這門樂器的演奏場景,這一點是極具意義的。

4

電音:潮流席捲下的有趣實驗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中國電音之父”許鏡清

電音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大部分朋友都是86版《西遊記》第一次帶來的記憶。在一部傳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中,大量地採用電音這一音樂形式,完全顛覆了大部分國人對於音樂的認知,原來音樂還可以這樣玩!其中經典曲目,包括《雲宮迅音》《楊戩擒悟空》,還有上面提到的《上封弼馬溫》,無論何時何地,只要音樂響起,就是所有中國人的集體回憶。和國外的小朋友相比,中國的小朋友從小就置身電音之中。

而《西遊記》音樂的曲作者許鏡清老師,也被許多音樂人封為“中國電音之父”,可想而知許老師的“江湖地位”。多虧有了許老師,改變了人們對於傳統音樂和電音之間風馬牛不相及的看法,所以之後的“中國風”電音也開始了萌發浪潮。只可惜現階段來說,國人的接受度並不是很高。

作為十三月文化旗下的廠牌新樂府,是近些年來對傳統音樂進行電音創作從業者中的佼佼者。他們把粵劇、崑曲、京劇、彈詞等等音樂或曲藝融入電音之中,由鶴這豹脾氣編曲的《天涯歌女》,來自賀綠汀作曲,田漢填詞的同名曲目,由著名評彈演員、麗調傳人陸錦花老師進行彈詞演唱。吳儂軟語真的太適合電音了,真是“殊途同酥”!聽完之後真的期待那天蒸汽波可以和蘇州彈詞來個合作。

而與京劇結合的這首《空城計 · 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製作也是十分大膽,但個人認為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但電音畢竟屬於小眾,大家可以自己評判。

而來自聽度TILDAWIN創作的說唱專輯《驚堂木》中,作為intro的《可汗intro》結合蒙古族呼麥也十分精彩,其實整張專輯都極具中國元素,算是PO8轉型的一個力作。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PO8


在電音領域,中國風結合的作品有很多,徐夢圓、LJY等音樂人都貢獻了不少優秀作品。但音樂仁者見仁,特別是電音這種相對小眾的形式,所以本文選取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深入去探索。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總的來說,無論是民謠、說唱、搖滾、電音,目前都被掛著“小眾”的旗幟,但就其聽眾數量來說,已經不能這樣去定義了。四種音樂形式,在無數音樂人的探索下,都具備許多不同的細支分項,而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可以結合其中進行良性發展。四年前我們對於電音的看法,還頗帶微詞,但現今已經能夠接受不同流派的電音作品。這是時代的前進帶來的審美變化,所以非遺也需要適應時代而進行發展。

新語境下的“三古三新”,流行音樂的“中國風”浪潮漫談(下)

河北梆子戲

搖滾中對嗩吶的運用,改變了嗩吶不適宜做配樂的傳統看法。而讓非遺保護從業者十分為難的民間文學,也可以通過民謠和說唱進行生長。當然,這些改編和結合過後,已經不能算作非遺本身,但可以成為大眾瞭解非遺的一個窗口。只有這些藝術從業者的不斷努力,才能改變大環境對於傳統文化的刻板認識,進而改善非遺目前的生存狀況,也讓傳承人得到自身發展的機會。文化自信的根基,來自於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只有不斷在各類新潮藝術中求變,才能保持傳統文化自身語境的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