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美元的赌命时刻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美元。先是发行美元货币的美联储,将利率降到0、推出1.5万亿美元回购、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还不够,还要直接上阵购买商业票据,最后干脆是宣布无限制量化宽松……接下来,是美元信用的支撑——美国联邦政府,推出了应对疫情的巨额刺激法案,最初声称是1万亿美元,而上周五到了最后,居然膨胀到了2万亿美元——这由此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

要知道,信用货币时代,货币靠的就是一个信用。现在,美联储和联邦政府的做法,无论是无限制的印钞,还是政府在债务高企的情况下推出天量的财政刺激,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和货币理论来看,这无异于是将美元的信用破坏殆尽。

说美元赌上了自己的命,也丝毫并不为过。货币是什么?是财富的衡量标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的承诺又是什么?中央银行唯一的任务,就是保持货币价值稳定,除此之外的所有行为,都是耍流氓。凡是从最基础的规则上,动摇货币价值的行为,都是货币的赌命行为。

纯粹的信用货币凭什么让别人相信呢? 严格模仿金本位的规则来发行货币。具体来说,就是把中央政府所发行的、用未来税收做担保的国债,当作黄金来看待,而央行持有多少国债,就发行多少基础货币,其他任何资产不能充当印钞的抵押品。

信用货币时代,只要愿意,理论上说,央行拥有无限的印钞权——正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在市场经济的各项活动中都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不能用自己的印钞权去偏袒其中的任何一方,让市场经济中的每一家企业和每一位居民,无论选择投资、储蓄、购买或者卖出某种东西,都是经济主体们自己承担风险、自己获取收益,在这些互相借贷和交易活动中,完成货币的流动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因为中央政府在一个社会的市场经济活动中,理论上说也是扮演中立角色,所以采用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来发行货币,基本上可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相反,如果中央银行购买了非黄金、非国债类的资产,那就意味着,央行是在用印钞的办法来“购买”某一市场主体的资产(不管债券类资产还是权益类资产),也就意味着央行在补贴某一类人或某一类公司,背离了市场主体自己承担风险的原则,是巨大的不公平和利益输送,这也就意味着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础部分遭到了破坏。

美联储和财政部的这些行为,立即就改变了市场上的风险承担原则,套利者在美联储的声明出来后,立即就疯狂买入一种叫做LQD的债券ETF。这只债券ETF,迅速从折价成交变成溢价成交,因为知道美联储会来购买。现在,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中,只差一样东西——股票。而我认为,如果标普指数再继续下跌到2000点以下,我估计有很大概率美联储会入市购买股票。如果美联储接下来买入股票或者股票ETF,那美联储就变得和商业银行的资产没有任何区别,成为了市场上投资品种的大杂烩,如果真变成了这样,美联储和商业银行有什么区别?一家持有各种各样投资产品大杂烩的商业银行,又有什么资格发行全世界认可的货币?有了这些SPV,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保持货币稳定的最基本原则都已经被打破,这可真是押上了自己的全部信用——赌全世界的政府和民众,在这种情况下,还会不会信任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当然,每一次美元的赌命行为,都是联邦政府强力施压之下的操作。而每一次的理由,当然都是“拯救美国经济”——但说白了,其实都是“政府债务的赖账”

第三次美元的赌命时刻

美元的第一次赌命,说到底是对美国所有国内货币持有者的一次赖账行为,赖掉政府的黄金支付义务。

从美国独立到2008年9月,200年时间,美国印钞总共也就8900亿美元;

从2008年10月到2014年10月,美联储资产从8900亿变到4.5万亿;

从2017年10月到2018年9月, 缩表1年,美联储资产从4.5万亿变回3.8万亿;

从2018年9月到2020年2月,5个月时间,美联储资产就从3.8万亿回到4.2万亿;

然后,就在过去的3周时间里,美联储资产从4.2万亿急剧上升到了5.3万亿美元。

1971年美元的第二次赌命,关闭国外政府和央行的35美元/盎司的黄金兑换窗口,本质上说是对整个外部世界的一次赖账行为,同样是赖掉美国的黄金支付义务。

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联储购入了近2万亿美元的MBS和2千亿美元的机构债,其本质上是为了帮助那些购买了MBS相关资产的人和机构不承担它们的市场风险,更是帮助MBS的底层资产持有者(被打包成MBS的房产的持有人)可以转移它们的债务到政府这里。

2020年的这一场危机,美联储入场购买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同样是帮助这些票据和债券的持有者躲开市场风险,而发行者可以转移它们的债务到联邦政府这里。更进一步,从2008年迄今美联储和联邦政府的一系列操作中,不管是2008年的居民部门债务还是现在的企业部门债务,终极去向都是转移到联邦政府这里。最后的最后,一定会像1934年或1973年那样,通过某个特殊的时刻或事件,联邦政府成功赖掉这些债务。这一次,又会是什么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