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學了很久的英文,為什麼在家卻從不開口說?

孩子會隨著所處環境和說話對象,自然地轉換最符合當時情境的語言,強求沒意思。

剛從全美語幼兒園下課的姐弟倆,見著了媽媽來接他們下課,還是嘰嘰喳喳地用英文講個不停。但一轉頭要跟媽媽說話,馬上變成中文,偶爾一時間轉不過來說了英文,還會不忘再翻譯成中文。媽媽忍不住懊惱:“我的英文有那麼差嗎?你小毛頭說的話我會聽不懂嗎?幹嗎幫我翻譯。”


孩子在幼兒園學了很久的英文,為什麼在家卻從不開口說?

這就是孩子,最自然的表現。看到學校同學說英文,看到學校老師說英文;看到鄰居阿姨說中文,看到剛下班的爸爸也說中文。幾位朋友都移民國外,紐約、紐澤西、法國、西班牙,這些家庭的孩子聚在一起時最後用什麼語言溝通呢?如果大家最後開始說英文,就代表有一方的中文不靈光。如果最後磨合出來的是中文,就代表有一方的英文能力不夠溝通所需。它就好像資本市場那隻無形的手,決定了其中最有效率的溝通工具。強求孩子說什麼語言,就好像是違反利伯維爾場機制。

孩子在幼兒園學了很久的英文,為什麼在家卻從不開口說?

“孩子已經在學校講了一天的英文,回家後不需要再要求孩子說英文,充分說中文的時間也很重要。”這是我在孩子的全美語幼兒園公佈欄上看到的提醒。當時我還很驚訝,這麼功利的補教市場,竟然有業者敢說出反市場言論的話來。

一直都認為母語很重要的我,只是以情感依附的心靈感受為考慮。後來我才知道,母語說得好不好、詞彙基礎穩不穩固、表達能力完不完善,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模式和邏輯推演能力。


孩子在幼兒園學了很久的英文,為什麼在家卻從不開口說?

“我的英文很好,可以從孩子一出生,就只對孩子說英文嗎?”給孩子一個充滿英文的環境,就會自然習得那種語言,沒錯,這是語言學習的最好方法。我真的見過一位四歲孩子的媽媽,自己的母語是中文,養了四年的孩子,親子之間的唯一語言竟是英文。姑且不論媽媽的英文能力如何,我心中的疑問是:“準備一輩子都跟孩子說英文嗎?”如果不是,這不是很怪嗎?就好比一位法國媽媽,明明母語是法文,卻只因為想要孩子學好英文,就捨棄母語,跟孩子說自己的第二外語,你看出來哪裡不對勁了嗎?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自己的英文沒能學好,於是將彌補缺憾的心理全部轉嫁到孩子身上,以至於有多少父母要孩子學好英文的渴望,已到了偏執的地步。我無法說英文不重要,下一個世代可能更重要。但是,學習過程中的平衡和拿捏,是父母該修煉的功課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