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田醫案:脾虛腹瀉症驗案

脾虛(腹瀉)症驗案

任××,女,59歲,許昌縣人。1962年10月12日診。於一個月前不明原因腹瀉。

一診:脈沉緩無力,舌苔淡白。身睏乏力,懶於動作四肢不溫,胸悶,終日不思欲食,大便次數增多,腹瀉系不消化之食物,連續月餘,神疲倦怠,面色萎黃。

辨症:脈證相參,乃脾虛不能運化,陽虛不能腐熟水谷。


郭俊田醫案:脾虛腹瀉症驗案


治則:健脾益氣佐以溫陽。參苓白朮散加減。

處方:黨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山藥10克,薏苡仁10克,砂仁10克,肉桂6克,乾薑10克,附子10克,黃芪15克,灸甘草10克,水煎服


10月15日複診:上方服兩劑後,症狀已減其半,繼服兩劑。

10月28日複診:服藥後食慾增加,神爽有力,大便恢復正常,但自覺胃部有滿悶不舒之感,其它無殊,繼上方去黃芪,加建曲12克,以善後調理。

按:慢性腹瀉(現代醫學稱慢性腸炎),其致病因素多因飲食不節,或貪涼飲冷,或暴食暴飲傷於脾胃,而成洩瀉。但也有急性腹瀉失治或治不如法而致長期腹瀉不愈者,雖然病因繁多,但其病理機制相互貫穿,互為因果。脾虛不能運化水谷以生精微化氣血助腎陽,腎陽虛不能腐熟水谷以化精微,即“火不能生土也”。故在臨床上脾陽虛和腎陽虛腹洩的症狀均能同時出現。治療時,補脾不遠固腎收斂止瀉,治腎也不能拋開補脾和胃止瀉。總之脾虛先以補脾為主佐以固腎,腎陽虛以壯腎陽為主佐以調理脾胃,脾腎虛者以脾腎兼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