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積食、脾胃不和···你真的能分清嗎?

脾虛

脾虛、積食、脾胃不和···你真的能分清嗎?

中醫認為,脾並不等同於胃,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當食物進到口腔以後,經過咀嚼,與唾液混合以後進入胃,在裡邊又一點點開始磨,這樣處理以後的食糜再進入脾,脾徹底把它分解後,就運化到全身,變成了可以滿足人體需要的營養。

什麼是脾虛?

脾虛,實際上跟我們身體正氣不足有關,它會使營養無法吸收,最終造成正氣不足的現象。

中醫講很多氣,宗氣、肺氣、腎氣等等,它們都和脾胃有關。因為只有脾胃吸收、運化功能正常,才能將吸收的食物營養轉化為正氣。

脾虛的症狀有哪些?

四肢疲乏無力,肌肉消瘦,頭髮沒有光澤、掉髮、皮膚萎黃,這些都是脾虛的症狀。

胃虛是指什麼?

胃虛是指人受納食物的功能有問題。比如你吃了東西馬上就會胃脹,嘔吐、反酸水等等,這都是胃虛、胃氣上逆的表現。

脾胃不和

脾虛、積食、脾胃不和···你真的能分清嗎?

什麼是脾胃不和?

在中醫看來,脾和胃是相表裡的(互為表裡的還有肝和膽、心和小腸、肺和大腸、腎和膀胱)。脾胃不和就是脾胃兩個不能合作了,本來一個管接受的,另一個是幫助吸收的,但是如果能接受不能吸收,不能運化,不能向全身輸動,就是脾胃不和。

胃強脾弱:胃亢進,胃口特別好,特別能吃,但是吃了不吸收,不能運化——脾弱了,吃了就腹瀉或者吃了以後肚子越來越脹,這就是胃強脾弱。

肝脾不和:脾胃不和通常還指脾胃與其他臟腑之間不能協調,比如肝氣不舒、情緒不好也會引起脾胃不和,嚴格地說,這種脾胃不和叫做肝脾不和。

水土不服:是指脾胃和外界不合。比如說你突然到了一個地方,水土特別不服,吃了什麼東西,喝了比較硬的水,之後後鬧肚子,這也叫脾胃不和,是脾胃跟外界不合,跟當地的環境不合。

積食

脾虛、積食、脾胃不和···你真的能分清嗎?

什麼是積食?

積食是脾胃虛弱裡的一個證型。積食會引起脾胃虛弱,脾胃虛弱又會引起積食,它們之間是互為因果的。

積食,有的是積在胃,就是吃東西多了,導致胃堵了。比如說孩子吃雞腿,一下吃了三個,接下來不想吃別的了,有時甚至會往上吐酸水。

那麼積在脾是什麼意思?

當積食長期地積在胃後沒有被消除,慢慢地脾就被傷掉了,會給孩子帶來更嚴重的危害。

如果積在胃裡,可能吃點山楂之類的就沒事了。但是當積在脾以後,脾的功能被傷了,這是經過一個長期過程形成的,是積食發展到後來的更嚴重後果。

積食到了這步,孩子總愛腹瀉,或者經常大便乾燥——大便前邊是硬的,後邊是軟的,不成型;吃一點東西肚子就愛脹,嚴重的孩子肚子會脹得像球一樣。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四肢比較消瘦,這是因為肌肉缺乏營養來源了,然後會沒有力氣,經常出汗、氣喘等等。都是因為脾功能受傷了,運化不了食物,全部堵在那了。

脾積是長期形成的,因為胃積一兩次,是不會導致身體狀況改變的。如果脾傷了以後,積在脾的表現可能沒有積在胃那麼明顯。如果積在胃,會出現一些比較突出的症狀,比如口中味道大、突然食慾不振,甚至嘔吐酸水未消化食物等。

積在脾,卻往往是慢性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慢慢開始變得虛弱,正氣不足。因為不是突然出現的,往往沒有胃積那麼明顯,但脾積傷害孩子會更嚴重一些。

脾虛、脾胃不和、積食之間的關係:

總的說來,脾虛、脾胃不和、積食對孩子身心的影響都比較大。一般來講,在孩子身上出現的毛病,由積食引起的多,最後會導致脾胃不和、脾虛。

如果孩子脾虛,家長一定要特別予以重視。因為脾虛已經是進入一種慢性疾病的狀態了,而普通的積食多是急症,只要一消,可能第二天就好了。但脾虛不會是今天補,明天就好的,它要一點一點地調養。

分清楚這三者之間的差別和關係,對我們如何調理好孩子的身體有很重要的意義。家長只有能夠清楚分辨孩子處於什麼狀態,才能對症及時調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