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地名前世今生之“四劉莊”

在成武縣大田集鎮東南三里許的地方,有一個不足千人的小村——四劉莊村。

在該村村西的劉氏祖塋前,豎立著兩根直刺蒼穹的清代旗杆,無言訴說著曾經的故事。其中一根旗杆的石頭底座上,刻著一行秀麗的楷書小字“乙未進士”。據考證,此旗杆為清代官員劉彤光所立。據村民介紹,這裡的旗杆曾有七根之多,經歷百年的風雲,但只保留下來了兩個,委實不易。

四劉莊一帶歷史悠久,村東曾有一高大堌堆,叫做劉堌堆,經勘探屬龍山文化遺址。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尚高丈餘,後因群眾取土,逐漸挖成了面積約三畝的坑塘。2012年,曾在地平面三米以下處挖出古代人類屍骨四具和一處陶井遺址,並出土漢代瓦片。從屍骨疊壓的姿勢來看,疑為洪水溺斃。可以想見,漢代某年,洪水初來,周圍居民逃避不及,被水溺斃,屍體沖積至此,被堌堆阻擋,散亂疊壓,洪水消退後,被泥沙淤積在地下。像劉堌堆這樣的土丘在菏澤市分佈廣泛,是先民為避洪災而堆築的高臺,水患過後,人們下臺而居。為了便於躲避水患,只好居住在堌堆附近,形成了居民點。此後,人們為了祈福襄災,就在堌堆上修建廟宇。清道光時期,劉氏族人曾在堌堆上修建白衣觀音廟一座,現僅存“重修白衣觀音廟記”石碑一通。

四劉莊成村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明初。因明軍北上進攻河南開封的元軍,為躲避戰亂,劉氏始祖劉海從開封鼓樓大街遷居於今四劉莊村北二里立村,名劉莊,村屬鉅野,為鉅野縣和成武縣的交界地帶。當時,村東有一大坑。某日一豬販夜行,不慎掉入坑中溺斃。劉氏始祖懼官府追究責任,遂連夜把家搬至南二里處重新立村,因此地已屬成武縣管轄,根據當時“隔縣不拿人”的慣例,官府未追究此事。後來,劉氏一族人丁興旺,分為東西前後四個小自然村,故名四劉莊。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劉氏族人劉彤光考中乙未科三甲第178名,賜同進士出身。同年五月,他與戊戌變法領袖康有為一同受到光緒帝召見,後來任戶部主事。在任戶部主事期間,武定府發生水災,百姓流離失所。在京城的山東籍官員紛紛募捐賑災,並推舉劉彤光去發放錢物。他到災區後,“親歷調查,分上、中、下戶為三等,不使一人缺漏、一人冒領。沐雨櫛風九十餘日,活人四萬餘口。武定來者言,鄉間設長生祿位祀之。”1900年,劉彤光到山西文水縣任知縣,後來又負責永寧州的事務,為當地做了不少好事,並著有《夢蝶草堂雜著》。

菏澤地名前世今生之“四劉莊”

1979年,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該村青年劉保健時任解放軍某部副連長,在一次作戰中,他身先士卒,帶領其他戰士先後攻克6個高地,他一人斃敵8名,並指揮全排斃敵43名,為我軍圍殲敵人作出了重大貢獻。戰後,他榮立一等功,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稱號,並參加了建國35週年國慶觀禮,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文/張長國 來源菏澤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