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菏澤名人錄

大菏澤名人錄


莊子

(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菏澤曹縣南)人,一說為菏澤東明縣北莊寨人,戰國時哲學家。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後從事講學、著述。家貧,曾借粟於監河候,又曾布衣草鞋見魏王,並拒絕了楚威王的厚幣禮聘。常與惠施辯論,將死,要弟子棄屍於野,以天地為殺官槨。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觀點,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主宰。其思想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著有《莊子》。


大菏澤名人錄

吳起

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和改革家,戰國時期衛國左氏(今定陶縣力本屯鄉左崗)。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幼年喪父,在慈母撫養下長大成人。

他自幼胸懷大志,習文認真,練武刻苦,廣交朋友,重守諾言,在家鄉小有名氣。吳起先到魯國,拜儒家曾參為師,刻苦攻讀儒家經典,研究治國治軍之道。後經魯相國公儀休推薦,被魯元公拜為大夫。後被穆公任命為將,統帥全軍。吳起領兵治軍有方,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與士卒同苦共苦,故軍士多效死從命。後吳起佐魏伐秦,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吳起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改革兵制,制定了一整套選將練兵的方法。他主張兵貴精不貴多,軍隊必須嚴明紀律,因此他的軍隊常以少勝多。吳起著有《吳子兵法》,可惜大部失傳,現僅存一卷。計有圖國、料敵、治兵、論將、變化、勵士六篇。它同孫子兵法一樣,豐富了我國的軍事理論,在我國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大菏澤名人錄

范蠡


字少伯,生於楚國宛(今河南省南陽)地,在定陶經商致富,號陶朱公,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商業家。


於公元前473年轉輾來到定陶。當時的定陶,是中原地區最繁榮的經濟都會,一度享有“天下之中”的盛譽,致使范蠡留戀不捨,在陶作起了商人。他精通行情時務,又善於用人,因而生意興隆。《史記》載:“范蠡以陶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遂而不責於人,故善治產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間,三致千金”。當時的商人都很欽佩他,言富者,皆稱陶朱公。范蠡經商之餘,還和農民一起開荒種田,飼養五牝,相傳我國最早的養魚專著《陶朱公養魚經》為范蠡所撰,這部名著的問世對戰國以後的養魚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原書已佚,但《齊要民術》中所敘述的養魚方法,均引自《陶朱公養魚經》。


大菏澤名人錄


董昭

(156-236)字公仁.濟陰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人。原仕袁紹,多有功勞,因受讒言而離開,成為張楊的謀士,後隨張楊迎接漢獻帝,被拜為議郎。董昭建議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昌,從此成為曹操的謀士,深受曹操信賴。後來,在董昭的建議下,曹操加九錫,成為魏公、魏王。曹丕、曹叡執政期間,董昭也多有謀劃,官至司徒。


大菏澤名人錄


李績

(594—669年)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原姓徐,名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公。因唐高祖李淵賜姓李,故名李世績。後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遂改為單名績。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一帶)人,後被封為英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朝甚至在中國的歷史上,李績都可以說是一位極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將入相,位列三公,極盡人間榮華。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大菏澤名人錄

古今名人錄四 龐籍

(988年—1063年),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菏澤成武縣)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後,任黃州司理參軍,深得知州夏竦的讚許,認為龐籍極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龐籍又先後升任為江州軍事判官,開封府司法參軍,刑部詳復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遷至樞密副使、樞密使,宰相等。 龐籍還是韓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馬光、狄青等人的恩師。


大菏澤名人錄


孫臏

生卒年不詳,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漢族,孫臏生於阿、鄄之間(今菏澤市鄄城縣北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大菏澤名人錄

伯樂

相傳為秦穆公時的人,姓孫名陽,善相馬。古代春秋戰國時期人。現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伯樂集人。 [出 處]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唐·韓愈《馬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大菏澤名人錄

馬新貽

(1821~1870)回族,菏澤城東北西馬垓村人。祖輩幾代為清朝官吏。27歲中進士,先後任安徽建平知縣、合肥知縣、安徽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等職。清同治九年(1870年)7月26日遇刺身亡。皇上親賜祭文、碑文,特贈太子太保,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襲,諡"端敏"。江寧、安慶、杭州,海塘以及菏澤都為他建有專祠,有地方還規定每年春秋,官為之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