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共生,詩意棲居

閱讀功利化、應試化的解析減弱了學生閱讀熱情、情感體驗與思維樂趣。不少學生既無物可寫,又缺乏思考力度,覺得語文學習枯燥無味,閱讀寫作顯得乾巴。解決這一難題,需要喚醒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我認為,“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共生,發表助力”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這些年,我與學生一起在讀詩、看電影、寫作、投稿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我帶著學生讀詩。朱光潛在《最是讀詩使人美》中說:“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於其他種種文學可有正確的瞭解,而且也絕不會覺得人生是一件乾枯的東西。”的確,讀詩使人聰慧,使人感到生命的趣味與單純的喜悅,學會詩意棲居。除了閱讀經典古詩詞,我與學生都甚愛現代詩,經常在課堂欣賞和交流,並嘗試多種形式的誦讀表演。我們圍繞一位作家及其相關作品進行閱讀,比如《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走進徐志摩的浪漫與憂傷》;或按相關主題進行群文閱讀,如《溫暖靈魂的詩篇——海子、食指、顧城及外國詩人詩選》,包括普希金、荷爾德林、米沃什等詩人溫暖陽光的詩歌;或按不同詩歌流派進行類比或對比閱讀,比如中外的象徵詩派、中國的朦朧派與西方的意象派等。古詩的凝練典雅、含蓄優美,與現代詩的浪漫自由、天馬行空交織,移情、託物言志、比喻、擬人、象徵等多種手法的運用,提升了學生的想象、表達、思考能力,增添了生活的詩意與趣味。

我帶著學生看電影。實際上看電影也是一種閱讀,作為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重要資源,電影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重要。每部經典電影都是一個世界,讓我們看到生命和自我的種種可能,擁有更開闊的視野、更理性的思考和更飽滿的靈魂,還可減輕學生的讀書壓力與成長煩惱,促進心理健康發展,這與經典文學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我們靜觀細品。我與學生鑑賞電影時,通過不斷追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引導大家從自己的閱讀和經歷中深入思考、尋找答案。同時將電影和小說文本進行對比閱讀,探討電影與文學的異同;將不同電影進行對比分析,拓寬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學生通過《楚門的世界》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直面內心,勇敢選擇新生活;通過《千與千尋》獲得在陌生世界學會獨立成長的勇氣;通過《辛德勒名單》《美麗人生》《鋼琴師》等思考戰爭與人性……對有興趣深入的學生延展指導某一導演的電影專題研究,比如張藝謀電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宮崎駿電影世界的超自然想象研究、以馬基德·馬基迪、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等為代表的伊朗電影特點研究等,力圖以經典電影培養學生純正的審美趣味。

我帶著學生寫作。寫作可記錄生活,可言情詠志,可讓我們審視內心、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寫詩、作詞,寫影評、書評、論文或者研究報告等,以期更好地思考自己、表達自己,實現“讀寫共生,詩意棲居”。如讀完辛波斯卡,學生寫出了《我偏愛》《有人愛慕你》《或許》等富有哲理的詩歌;看完電影《桃姐》,學生寫出了《老去》《陪伴》《蒼茫又輕柔的生活》等引人思考的影評;讀完《莊子》,學生寫出了《長途跋涉的返璞歸真》《且行且寬心》等觀照現實的佳作;讀完《幻城》《邊城》《圍城》和《北京摺疊》,從作品的主題、人物、語言風格、結構等不同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學生對小說的結構、敘述及不同主題的呈現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寫出來的研究報告也有了不一樣的視角與深度。

我帶著學生一起投稿與參賽。語文特級教師管建剛曾說:“發表,是言語與學習的‘成功’教育,它給人以‘高峰體驗’,它會影響人的一生。”“一個合格的作文指導老師,不應該把力量都放在指導學生如何寫作文上,他至少應當分出一半力量,研究一下,如何發表這些作文。只要公開發表一次,就會改變他對寫作的態度和價值的認識。”可見,一旦寫作指向發表,就能成為學生寫作的內在動力。通過研究刊物類型、關注作文賽事、蒐集投稿郵箱,我對投稿發表、參賽流程有了一定了解,並精心挑選和修改學生的作品,附上作文點評或推薦語,幫學生投稿或參加作文賽,鼓勵學生大膽投稿,給自己更多可能和機會。經過長期的寫作實踐與發表,之前一些不喜歡語文或者寫作水平不太高的學生也感受到寫作的快樂與自信,學習興趣和成績也提高了。如陳昱亮同學在《投稿二三事》中所說:“投稿的目的不是稿費,更重要的是你知道你寫的文章受到了大家的認可,你的文字成功地傳播開來,並能與更多人交流,這才是投稿的意義呀。”

閱讀是源頭活水,潤澤了寫作與生命;寫作如林間鳥鳴,響奏著心靈的自在歡喜;發表似火種,點燃了學生的寫作熱情。讀寫應該還有更多樣的方法與可能,我們一起在路上。

(作者系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語文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22日第1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