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那个在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为什么很痛苦?

《无声告白》这本书,是作者伍绮诗花费六年时间,完成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它是一本能引起读者对自己婚姻爱情和家庭教育的拷问之书。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无声告白》:那个在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为什么很痛苦?


让处于婚姻,为人父母的我不禁反思:

本来是浓烈的爱,为什么却成了枷锁?

本来因爱建立的共同家园,为什么最后却成了彼此恐惧和拼命想要逃离的地方?

家成了围堵彼此梦想的围墙。倾尽所有的爱,成了枷锁。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你是真的爱你自己,爱你的孩子吗?爱她的全部,还是爱她符合你的期待?

01

真正的爱,不是将孩子视为自己梦想的延续

玛丽琳在生下儿子内斯和女儿莉迪亚之后,她觉得自己偏离了梦想,她的梦想是做个医生,但是结果却沦为了家庭主妇。整天是孩子哭闹,厨房锅台,她突然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于是她痛下决心,丢下孩子,离家出走去实现自己当医生的梦想。

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里没有妈妈,后果可想而知。家里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作为家里的二女儿莉迪亚,她许愿妈妈回来了,自己一定听她的话。

《无声告白》:那个在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为什么很痛苦?


离家出走两周后的玛丽琳,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梦想。因为她正准备读研备考的时候,发现自己怀上了第三个孩子汉娜。她只好狼狈的回到了家里。

妈妈的回来,家里都很开心,尤其莉迪亚,她既开心又恐惧。妈妈的出走,给她内心留下了阴影。她怕有一天妈妈会再次消失,她父亲会因此崩溃,全家再次瓦解。此后,她妈妈的所有心愿都变成了她的承诺。只要妈妈能留下,她妈妈的梦想就是她的梦想。

她已经无法做自己了,她要活成妈妈期待的样子。

每当妈妈说“你想不想”的时候,她会说“是的”。读读这本书。是的。你想要这个。你喜欢这个。是的。是的。

全都是的,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妈妈喜欢什么,她也喜欢什么。

莉迪亚的爸爸詹姆斯,由于是中国偷偷移居到美国的居民的儿子,所以内心一直很自卑。从小到大,身边的亚洲人很少,他经常被朋友欺负。所以他很内向,没有什么朋友。

但是他期望莉迪亚不要像她一样,要多交朋友,活泼开朗。莉迪亚由于母亲的离家出走,父母间的争吵,她从小心里就埋下了一个“条件公式”,只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父母就不会吵架了,母亲就一定不会再离家出走了。

于是,莉迪亚被迫变成了全家人的中心,承载着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真实的需求。她放弃自己喜欢的科目,全新按照母亲的想法去做。她假装对医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喜欢社交,有很多朋友。

压死一只骆驼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

莉迪亚发现,她按照父母期待的样子去做,父亲还是出轨露易莎,她的家还是会出问题,于是她彻底崩溃了。她在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时,她也是有期待的,期待家庭幸福,父母恩爱,父母永远爱她,不要抛弃她。

一个孩子通常拼命努力来回应父母的期待,那是他们认为要是违背父母的期待,其命运就会被抛弃。

如,“你真聪明!”孩子听到父母这样的夸赞自己,为了回应父母的期待,会不断督促自己“一定要非常聪明”,甚至会要求自己加倍努力地“发挥聪明”,以此回应父母对自己贴的标签。

孩子所以会努力的去回应父母贴给自己的标签,是因为她怕一旦不符合父母的期待,也许会被抛弃,就不会被父母喜欢。

当莉迪亚发现父亲出轨露易莎的时候,她觉得父亲的身体虽然没有离家出走,但心已经离家出走了,她很失落。她感觉自己遭到了背叛和抛弃。

《无声告白》:那个在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为什么很痛苦?


她的所有精神支撑都崩塌了,她驾照考试不通过,她装着避孕套去找杰克,甚至跳进了她以前最怕的湖水里。她想做以前都不敢做的事。

正如阿德勒所说:“一旦孩子不想再背负任何责任,不再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同,他就会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当然父母也会有种“遭到背叛”的感觉,但父母没意识到,孩子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为,也是因为无法负荷父母的期待。另外,父母也“背叛”了她的期待。

将孩子视为自己梦想的延续,是最冷酷的枷锁,他折断了孩子的羽翼,让他丧失了飞翔的能力。

02

真正的爱,不是让孩子去弥补父母身上的缺陷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因为是中国人,从小随着父亲在美国生活,令他自卑的是他来自不同的种族。

久而久之,他把自己处于深深的自卑枷锁之中,他认为朋友少也是因为他是中国人。他是哈佛的尖子生,没能留校当老师的原因,也因他是中国人。

他爱上了和他不同种族的玛丽琳,但却在结婚后劈腿和他同种族的露易莎,每当家庭遇到矛盾的时候,他就去露易莎家里,寻找安慰和逃避现实。

詹姆斯他对自己的高期待,优越感,导致他一直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因为是哈佛尖子生,他认为他就应该留校当老师。他期望他被女人仰视,他却和白皮肤、蓝眼睛的玛丽琳结了婚。在他的概念里,在这个种族博弈中,他就不占优势,他内心期待的优越感,得不到实现。于是他就去找他的小助理,在他那里他是放松的,自信的,优越的,被满足的。

《无声告白》:那个在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为什么很痛苦?


人自出生起在本质上就是自由的,但随着与社会联系的增强,每个人会觉得自己时刻都处于一个无形的枷锁之中,认为是遗传决定了自己的相貌,家庭环境塑造了自己的性格,社会促使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

于是詹姆斯期望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内斯长得像爸爸,爸爸之前就喜欢游泳,但是没有得过奖牌。所以他觉得内斯应该随他,喜欢游泳,可以在游泳上拿一块奖牌。但是内斯没有,在一次游泳中,他被同学嘲笑:“中国佬找不到中国啦。”内斯其实不喜欢游泳,他喜欢的是宇航,喜欢理科。但是父母并没有对他的爱好给出任何回应。

莉迪亚长得像妈妈,尤其她的蓝眼睛。詹姆斯觉得她和其他的孩子是同族人,她可以多交一些朋友。可是丽迪亚并不喜欢这样的社交,她只伪装成爸爸喜欢的样子。

父母往往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自己身上缺失的,未实现的,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

阿德勒说:“决定自己的不是外在环境,而是自己。既然生而为人,就永远都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事实上,人既然生而为人,生命就永远不会只有一种面貌和姿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方式。

正如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的诗里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无声告白》:那个在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为什么很痛苦?


他玩音乐获得阵阵掌声,她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而斩获世界各大奖项,他们凭借文采而名垂千古……我们不必刻意追求一种特定模式里的意义,那些掌声与奖项,那些名声与利益,并不完全适合每个人。只要我们都能够在自己的生存方式里活得精彩纷呈,感受到人生的快乐,那么生活的现实意义就足够完整与美好。

03

真正的爱,是接受每个生命个体的差异

玛丽琳,她的母亲对她的爱,是期望她学习做烹饪,像她一样,当好一名家庭主妇。但是玛丽琳却不想做一名家庭主妇,她考进了医学院,是班里唯一的女生,她想以此向母亲证明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

在大四的时候,她爱上了詹姆斯,后面两人结婚了,母亲没有给她们祝福,因为詹姆斯是中国人。母亲对她的爱,是期望她和同种族的人结婚。

结婚后的玛丽琳发现自己越来越偏离自己理想,有了三个孩子后,更是多了很多羁绊。她开始焦虑,开始对现状不满,但是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最听话,学习最认真,最符合自己期待的,她自认为最像她的莉迪亚身上。

《无声告白》:那个在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为什么很痛苦?


她对莉迪亚的爱和关注,是因为莉迪亚身上承载着她未实现的梦想。其实莉迪亚根本就不喜欢医学,不喜欢社交。

大儿子内斯长得像爸爸,爸爸之前就喜欢游泳,但是没有得过奖牌。所以他觉得内斯应该随他,可以在游泳上拿一块奖牌。但是内斯没有,在一次游泳中,他被同学嘲笑:“中国佬找不到中国啦。”他羞耻的把头埋在水里,而爸爸詹姆斯对此却无动于衷,甚至是失望。在妈妈出走的时候,内斯无意中在电视中看到了宇航员的新闻,从此就喜欢上了理科,但他欢心的去跟父母说的时候,发现父母只关注妹妹莉迪亚,他的任何想法都被无视。

父母所有的关注焦点都在莉迪亚身上,因为她听话。他们无视内斯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梦想。无视汉娜的胆小,总是躲在角落,跟不存在一样,收集他们的物品,他们都不知道。

面对每个孩子的不同,孩子的缺点,他们不是欣喜接纳,而是焦虑。他们面对婚姻和理想的大相径庭,不是选择面对,而是焦虑。他们面对自身的缺陷,不是欣然接受和克服,而是焦虑。他们焦虑着自己的未来,婚姻的未来,孩子的未来。

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赵昱鲲说:“ 无论你怎么焦虑,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


言下之意,是每个人,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的人生,你需要做的是让自己,让她们拥抱人生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遏制她们。

玛丽琳和她的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有相同的命运。内斯、莉迪亚和汉娜也是三个不同的生命个体。

但是很多父母陷入的误区更是把孩子看成自己的复制品,把兄弟姐妹间看成克隆品。

《无声告白》:那个在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为什么很痛苦?


真正的爱,是看见孩子,尊重孩子,看见他们的优点,同时接纳他们的缺点,尊重他们的差异,支持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