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边的卡夫卡》中看人生,看众生相


从《海边的卡夫卡》中看人生,看众生相

林少华老师的中文版序言没有看。因为我本人是一个特别容易受其他观点影响的读者,而看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个人思考的秘密场所,只要自己思考就好,至于思考的方向,全靠书本身来引导。但是我不想思考别人的观点,所以,只要不是把观点摆到纸面上,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是无伤大雅的,反正我察觉不到,统统当成自己的思考成果。就我目前看的大多数书来说,都是被大家“认可”的好书,所以也不担心三观被引到歧途。

这不是第一次看村上春树的书,是第一次写读书笔记。至于要写成什么样子,要表达什么思想,则完全没有提前勾画,想到哪就写到哪,就像墨水滴到一杯水中,能扩散开来就好,不在意能不能散成一幅水墨画。村上春树的文学造诣有多深,《卡夫卡》有多少深刻的思想,都不是重点,在这篇读书笔记中全都是“工具人”,我只写我自己的感想,至于其他的东西对不对,一点都不关心。


从《海边的卡夫卡》中看人生,看众生相

在读书时,感觉《海边的卡夫卡》跟《刺杀骑士团长》的叙事风格很相似,我是先读的《刺杀骑士团长》,所以在读《卡夫卡》的时候,总是会对比一下。一块石头和一幅画,超现实主义的感觉,虽然我不知道超现实主义应该怎么定义,也不知道村上春树算不算超现实主义作家。

“要成为全世界最顽强的15岁少年”,是乌鸦给卡夫卡定下的任务,所以这篇日记后边,所有的“卡夫卡”都将以小强代替。我15岁的时候在干啥?在初二好像,还没有被社会毒打,应该不算顽强。小强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从后边的陈述和剧情推断,小强的童年以及少年得到的爱应该不多,一个企图逃离现实的妈,一个莫名其妙一心只想造笛子的爸。

如果把作为书的意义剥离掉,只讨论小强的家庭,那么作为父母,没有能力养好孩子,或者干脆没有做父母的觉悟,哪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干吗?传宗接代的思想是不是有点可笑了。我总是能听到别人说“到了这个年纪就应该结婚”“有了孩子人生才算完整”这样的话,总是想不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按理说,人类的基因组里,应该没有特别标注出一块,说:你到了25岁就要结婚;再标注一块,说:你到27岁就要生孩子。生孩子很简单,只要身体没问题,使劲鼓掌就好了。但孩子是一个生命呀,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他/她是那么的脆弱,如果没有把握能够将这个生命保护好,养育好,形成成熟正确的心智,是不是就太不负责任了?可是,我又不知道怎么才算是正确的心智,怎么才能定义负责任的父母。又一个自我否定,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从《海边的卡夫卡》中看人生,看众生相

在现实生活中,我其实根本不在乎自己单身的状态,不想结婚的想法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正常的一个想法,就像你想旅游、打游戏一样正常。那我为什么会逃避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愿意和一些人讨论这样的问题?就是我受不了他们把我当成异类的眼光和语气。他们追求的是活着、活过,我只是想把一些事情想清楚,我只是想快乐一点。并不想把我的想法给他们讲明白,他们不会明白,而且,they don’t give a fuck about what i am thinking about,我又何尝不是呢。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他们想要“纠正”我,以凸显他们才是真理。真他妈棒!真理最棒!

仔细想来,这样的疑问也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人总要向前看,时间总要向前推进,作为这条大河里,生活在某一阶段里的鱼,肯定是无法触及大海的,因此把大海当做目的地无疑是自寻烦恼。想不明白就不想了,打不过就认错,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

接下来是大岛。对于我而言,大岛是在书中出现的所有角色中,最迷茫的那一个。他(村上春树用的“他”)被疾病和性别困在了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就像生活在笼子的金丝雀。不可否认,他是一个有见识、有思想的人,在图书馆的工作中,面面俱到,无论跟什么人交谈,总能不卑不亢,对答如流,好像对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但我看不出他为自己而活的迹象,收留小强,分享森林中秘密小屋,帮助小强逃避警察。在佐伯死后,大岛的迷茫爆发,与死亡的佐伯独处一室,“他还是不知所措。他心中异常干渴。我是需要这个人的,大概需要这个人的存在来填埋自己身上的空白,他想。”之前是是佐伯,现在是小强,生命的重点在这对母子,而不是“大岛”本人,“田村卡夫卡君,我必须把此事告诉你,当然我是说如果你还不知道的话。”把这些话留给自己吧,说给大岛听吧。佐伯留下的空白,还是自己努力去填补吧。


从《海边的卡夫卡》中看人生,看众生相

然而现实中,“大岛”是最多的,我自己也是。我们不知道生活的重点是什么,被社会推向某一个城市,被工作困在某一个办公室,某一个工位。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填补心中的空白。小时候被教育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上学了被告知要听老师的话,大学了,好像突然自由了,却也迷茫了,于是跟着心中的欲望放纵于游戏、恋爱、娱乐。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是真的爱游戏到不玩会死,只不过是身后没人鞭策、追赶,瘫着当咸鱼最舒服。关于理想,关于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根本没时间思考,或者说不知道怎么思考,因为没人教,没人提起。小学作文里的“我想成为____”,可能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梦想教育课,可是早在日益繁重的课程中,不见了踪影,带着我们对梦想的理解和思考不见了踪影。问一个“社会精英”:你最大梦想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大多数情况下会是:可以不用上班,睡觉睡到自然醒,还有工资。可笑的是,当这一“梦想”实现后,觉得幸福的人又有多少呢?再回过头来看的话,这能算是梦想吗?


从《海边的卡夫卡》中看人生,看众生相

小时候听话可以获得父母的认可,上学成绩优秀可以获得老师的认可,努力工作以期获得老板的认可,在这样日渐增加的压力中,玩一把游戏,和朋友喝一杯酒,就觉得心满意足了,在这样的心满意足中,我们不再高谈阔论,不再张牙舞爪,被社会揍到不想起身。趴着久了,就产生了“这样过一辈子也不错”,这样的想法。此时的你我已经分不清什么是梦想,什么又是无奈的安于现状。那咱们换个问法: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你会通过努力改变现状吗?答案显而易见。

怎么画风突然变成贩卖焦虑了?平时明明一见到这样的文章,肯定直接略过的,自己却在写。正经人谁写焦虑?思考之后写下来的还能叫焦虑吗?下贱!

好在上述焦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他们不会为没有梦想而焦虑,不会因为不知道真正喜欢干什么而烦躁不安,有烟有酒能烫头,人生就足够圆满。只有像我这种知道去思考,却又不得要领的傻逼,在自讨苦吃。人如其名。默默地在心里念一句:FUCK。也不知道是真的想知道,还是在逃避什么。FUCK。


从《海边的卡夫卡》中看人生,看众生相

中田是书中最让我羡慕嫉妒的一个人。因为意外成了文盲,却也获得了超能力,对于中田的性格来说,应该算是因祸得福。虽然深究起来,是因为“事故”才变成的此等性格。风吹不着,雨淋不到,偶尔吃一顿鳗鱼,活得自由自在。十五岁找到一个做木工的活,对任何细小费工的部位都不马虎,任劳任怨,享受着工作中的每一道程序,永不厌倦的周而复始。没能在人类中交到很要好的朋友,好在有超能力,获得了另一类意义上的朋友,能有说不完的话题。几十年间,不喝酒,不吸烟,不熬夜,不暴食,不看电视,未遭遇事故,未生病。一天天,日子过得心平气和,简直就是“安稳过一生”的模板。“没有不满,没有愠怒,不觉得孤独,不忧虑将来,不感到不便,只是悠然自得地细细品味轮番而来的朝朝暮暮(村上春树描写中田的生活状态。自己写不出来,就抄了一下。)”。这一点即使后来因为命运的牵引,做了违心的事,离开了几十年以来的“舒适圈”,也没有太多的改变。


从《海边的卡夫卡》中看人生,看众生相

在找入口石的路上,中田看似迷迷糊糊,只知道一个大概的方向,不会识字,不会买票,有诸多不便。但每次都会有人出手相助,“逢凶化吉”。该说是中田天性善良,能够吸引到贵人?还是“寻找入口石”的命运在给他开路搭桥?我更愿意相信是前者。见到一个面目和善,心地也确实善良的老人遇到困难,我愿意相信任何人都会乐于提供帮助。

喜欢中田,是在想,我目前的状态跟中田找石头的历程有些许的相似。只有心底的一个大概的念头,不知目的,不知为何。不同的是,中田性格开阔稳重,不急不躁,而我,呵呵;另一个不同点,中田找入口石是因为命运驱使,自己的意愿不重,我就比较纯粹,比较自私,全是为了自己。

不管有什么相同、不同,希望能得一个“理应如此”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