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現在的我們如何看待

現在談起這劉禪,那是頗多爭議,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劉禪昏庸無能、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也有說劉禪是一個較為開明的君主,是一位中常之君。

其實說昏庸無能確實有些過頭,"扶不起的阿斗"這個稱呼,多半還是來源於人們對於他"樂不思蜀"的一個判斷,按照當時實際情形來看,確有些道理。中常之君是人們通過他在位這段時期來判斷的,是一種較為理性的看法。


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對於劉禪是這樣說的: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禮之君,惑閹堅則為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陳壽這種說法分析了當時的"環境",前期有諸葛亮、費禕等賢相輔佐,才能循禮。相繼死去後,因為黃皓等奸臣影響,才為昏暗之後。所以說陳壽才說白絲顏色取決於它所用的染料是相當有道理的。陳壽如此評價也是為了按照當時的環境和歷史條件,使後人做出一個客觀的判斷。

劉禪幼時不但不傻,反而十分聰慧。諸葛亮在《與杜徽書》中提到:"朝廷今年始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因天順民,輔此明主"如果別人這樣說也許有拍馬屁阿諛奉承之嫌,但是諸葛亮就像是劉禪父親一般,是不存在這種情況的。另外作為劉禪的父親劉備,難道他還不瞭解劉禪?豈會將心血所託非人。


在後來諸葛亮輔佐劉禪的那段時間,"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就是說諸葛亮基本承擔了基本上的事情,一切都是他一手操持,這也是劉禪對於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這個時期劉禪確實沒有任何作為,雖為君王,但形似傀儡。在諸葛亮死後,他為了捍衛自身的權力和尊嚴,沒有再設丞相一職。當初諸葛亮北伐,他就曾建議,擔心勞民傷財,諸葛亮死後,便停止了北伐,休養生息。對待夏侯霸歸降一事。他也做到了如劉備那般對臣子仁厚。


後來他在面對曹魏的進攻時投降,葬送了父輩的基業,被虜到洛陽後,沉迷於享樂不思蜀地,被人們看作"扶不起的阿斗"。其實,我們根據當時歷史條件來看,當時雖然還是三家共存,但是實際上魏的實力已經遠超蜀吳了,以後被吞併是遲早的事情。再有,就算當時不投降,面對曹魏大軍,最後只有百姓吃苦,所以也許當時劉禪有著這個心思,我們作為後人也只能推斷一下了。

所以,綜合看來,劉禪確實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昏聵無能,也不是什麼千古明君。歷史車輪滾滾前行,我們作為後人,理性的判斷、科學的看待是不是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呢?

感謝瀏覽,文章有錯誤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有喜歡的就點個關注吧,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