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的典故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蜀後主劉禪投降魏國後,魏帝給他封了一個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在一次宴會上,為了試探劉禪。 司馬昭故意當著劉禪和一些蜀臣的面安排了一場蜀地的歌舞表演。劉禪的隨從想到國家的滅亡都非常難過。司馬昭問劉禪想不想自己的國家,劉禪卻說“此間樂,不思蜀。”意思就是我在這裡很開心,不思念蜀國,劉禪因此被世人所嘲笑千年。
此後“樂不思蜀”常常用來形容進入新環境找到樂趣後,不想再回去之前的環境了。有一定的嘲諷意義。但隨著現在思想的不斷湧出,對劉禪的評價也有了很多不同。有人覺得劉禪是大智若愚,他這樣做是委曲求全,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子民,因此在現代劉禪也經常被人掛上賢主稱號。
形成兩種截然不同觀點的原因
之所以對劉禪的評價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觀念,其主要是因為古代和現代思想觀念不同導致的。
在古代,人們非常看重忠義,"忠"和"義",都是中國傳統道德中的核心內容。像《三國演義》、《趙氏孤兒》都是宣揚忠義的代表作,《趙氏孤兒》表面上講的是冤冤相報的事,但裡面很多人物像韓厥、公孫杵臼等他們為了救孤捨身取義的行為,正是為了傳揚“忠義”。《三國演義》也是一樣,雖然講的是三國期間的戰爭,但諸葛亮、關羽等人忠君愛國 大無畏的精神也正是“忠義”的表現。
“忠”代表的是對國家忠,對君主忠。“義”代表的是對兄弟、對百姓義。“忠義”二字更是代表著一個人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而像劉禪這樣,面對敵人舉國投降的行為本身已經夠窩囊了,再加上“樂不思蜀”的行為,完全是將“忠義”精神拋到腦後了,這種貪生怕死的懦弱行為,在傳統思想深重的古代受到世人的鄙視是一定的。
在現代,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思想的不斷更新,和西方文化的融入。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越來越低,導致這種國家責任感、大無畏精神和忠義思想越來越淡了,人們的個人價值觀逐漸拔升。再加上劉禪亡國的迫不得已性,所以劉禪的行為逐漸被大家所諒解。隨著現代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靈活,所以出現了為劉禪辯解的言語。
在魏軍兵臨城下時,劉禪沒有做任何抵抗就束手就擒了,包括劉禪在魏國時“樂不思蜀”的表現很多人認為劉禪是大智若愚,為了保護蜀國子民和天下蒼生委曲求全,但其實不然。下面通過歷史事件來分析一下。
一、魏軍兵臨城下時未必山窮水盡
鄧艾攻破綿竹後並沒有著急攻打成都,只是每天派一些鐵騎來成都哨探,劉禪聽說“城外百姓,扶老攜幼,哭聲大震,各逃生命。”便開始驚慌失措,急忙著急百官前來商議。但商議的重點卻是如何投降。
在當時的戰況並不是特別不樂觀,姜維領兵三十萬在劍閣與鍾會對峙,當時鍾會無法突破劍閣已經有班師回朝的打算了。另一邊張翼、廖化和大將軍董厥等大將各領兵在陽安關口以為諸圍外助。就算鄧艾將諸葛瞻的七萬軍隊全部殲滅,此時姜維也已經回來護駕了,若堅持守成結果誠難預料。
“《三國志·卷三十三·蜀書三·後主傳第三》:六年夏,魏大興徒眾,命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數道並攻。於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為炎興。冬,鄧艾破衛將軍諸葛瞻於綿竹。”
二、投降百姓也逃不過生靈塗炭的命運
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
“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
寥寥數語,已經將當時投降後城中的慘狀描寫的淋漓盡致。看,劉禪投降魏國還是殘害了百姓,如果堅持守城百姓至少不會這麼快被迫害。漢晉春秋記載:
魏以蜀宮人賜諸將之無妻者,李昭儀曰:“我不能二三屈辱。”乃自殺。
這說明魏軍進入成都後已經姦淫搶掠無法控制了,連後宮都沒有幸免,更何況是百姓呢?所以說劉禪當是嚇怕的所以投降,並不是完全為了百姓著想。
三、投降後劉禪的家眷並沒有得以保全
劉禪總共有七個兒子,在他主張投降的時候,太子劉璿被亂兵殺害於成都。他的五兒子劉諶阻止投降請戰,但被劉禪拒絕,於是將自己的妻子和三個兒子殺死後,自殺於昭烈廟,其情甚是可哀,其境極其悲壯。
《漢晉春秋》: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璽緩。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其他五個兒子雖然暫時躲過一劫,但始終沒能逃脫被殺厄運。孫盛蜀世譜曰:璿弟,瑤、琮、瓚、諶、恂、璩六人。蜀敗,諶自殺,餘皆內徙。值永嘉大亂,子孫絕滅。
四、樂不思蜀不見得是大智若愚
劉禪執政時因為寵信宦官,親近小人,而身邊的忠臣連死帶走,以至於劉禪搬家到洛陽時,身邊連個隨行的大臣都沒有。正和中督張通捨棄妻兒老小陪劉禪隨行,到了魏國之後劉禪什麼也不懂,連最基本的與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一切全靠張通手把手教導,才算沒被人當成笑話。
司馬昭大擺宴席,邀請劉禪和他的一幫蜀漢大臣參加。司馬昭故意讓舞女們表演了一些蜀國的歌舞,其目的是想測試下劉禪有沒有復國之心。然後司馬昭暗中觀察劉禪的神情,結果發現一些蜀國大臣看了都是面露傷感,有的忍不住還擦淚,只有劉禪看的津津有味,就像是在自己的宮裡一樣。
宴會過後,司馬昭對賈充說:“
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意思就是一個人沒心沒肝到了這種地步,即便是諸葛亮還活著,恐怕也沒法輔佐,更何況是姜維呢?有這樣的君主,哪有不滅國的理?如果說到這裡,有人說劉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臣子裝的或許還能理解。但過了幾天之後,司馬昭特意去見了劉禪,他覺得這麼久了劉禪不思念國土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問劉禪:“你思念蜀地嗎?”。
劉禪笑呵呵地說:“我在這裡很開心,不思念蜀國。”,這時一旁的正聽見後很難受,於是他對劉禪說:“您不能這樣,以後如果晉王再問起,您要傷心地流著眼淚說,我祖先的墳墓在遠方的蜀國,我的心裡沒有一天不思念它。表現出深情傷感的樣子,沒準晉王看到您這麼難過會放我們回去。”劉禪聽完後表示記住了。果然過了幾天司馬昭召見劉禪又問了他一遍,這次劉禪按照正教給他的做了。但因為感情不夠豐富,司馬昭感覺不對勁兒,於是他表示,這話聽著像是 正說出來的。劉禪聽後非常驚訝,傻傻的看著司馬昭說:“是呀就是正教我的。。”司馬昭和身邊的大臣都忍不住大笑起來。
《三國志後主傳》注引《漢晉春秋》:“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如果劉禪真的是想裝傻來保全自己和大家的話,在正教導他的時候,他應該解釋才對,畢竟正 是自己人沒必要瞞著,而不是在司馬昭面前裝瘋賣傻到這種地步。這種狀態更像是“真情流露”、“有感而發”。
所以我認為劉禪並不是大智若愚,但我們也不能說他傻,只能說他是個平庸的人。而之所以被現在很多人顛倒過來稱為一代賢主,一方面是融入了現代化的觀點,其次可能是為了譁眾取寵,想利用小聰明來展現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迫不及待的推翻古人的結論。
閱讀更多 歷史湮滅的足跡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