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明天》:無情看客旁觀鄉村寡婦,現實冷漠摧毀美好希望

“沒有聲音,——小東西怎了?”

小說《明天》以一句貌似關心的問話掀起了故事的折角,一個擎著黃酒努著嘴的紅鼻子老拱,不緊不慢地向旁邊的藍皮阿五道出剛才那句問話。不料,卻被阿五一邊用死勁地打了一掌,一邊用一句“你……你你又在想心思……”堵了回去。

他們正臆測的對象就是小說的主人公單四嫂子,一個鄉村的年輕寡婦,帶著三歲的兒子寶兒相依為命,每天起早貪黑以紡織為生。簡單的幾行字就讓他們惺惺作態的形象昭然若揭,所言關心,也只不過是這兩個看客閒來無事的想入非非。

魯迅《明天》:無情看客旁觀鄉村寡婦,現實冷漠摧毀美好希望

《明天》為魯迅在《吶喊》中的第四篇小說,其故事情節極為簡單,單四嫂子抱著病重將死的寶兒四處投醫,花光了平日節省的銀錢,最後還是沒能留住寶兒的命,只留下了一屋子的孤獨和空虛。從寶兒病重到死去,短短几天,卻足以使單四嫂子的心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憂愁恐懼到孤獨絕望。

魯迅以上帝的視角道出單四嫂子的悲哀和孤獨,連帶展現魯鎮看客的冷漠和惡意。以寫人的孤獨和絕望為主,以批判看客的冷漠和麻木為次,主次有別,至此至終緊抓著女主人公在絕望中孤獨的心境。

一、古風下的魯鎮,彙集著無情的看客,旁觀著落入困境的可憐人

魯迅筆下昏睡的鐵屋子,無聲的中國,古風的魯鎮,都是對舊中國的一種隱喻。三者的重心不同:昏睡的鐵屋是指裡面從昏睡到將入死滅的人們,無聲的中國是指沒有真的聲音,而古風的魯鎮則指冷眼旁觀的看客。

一靜一鬧

談及魯鎮的古風:不上一更,大家便已關門睡覺。半夜沒睡覺的只有兩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另一家是單四嫂子。酒店經營生意,大半夜不睡覺也屬正常, 可單四嫂子深夜不睡卻是在擔憂寶兒的病情。酒店的熱鬧與單四嫂子的“沒有聲音”相互襯托,使夜色變得更加深沉。

魯迅《明天》:無情看客旁觀鄉村寡婦,現實冷漠摧毀美好希望

無人會感同身受,更不會有人前來幫她,深夜會留意單四嫂子動靜的人,反倒是那些對她有著非分之想的人。夜是如此的寂靜,壓得人氣噎喉堵,許久,天邊才被撕開一道銀白色的口子,單四嫂子期待的明天來了。隨著單四嫂子的著急和不安,呈現給讀者的社會風俗畫有條不紊地熱鬧起來,但這熱鬧卻與單四嫂子無關,因為熱鬧得有些冷漠。

一急一閒

單四嫂子心裡計算:神籤也求過了,願心也許過了,單方也吃過了,要是還不見效,怎麼好?——那只有去診何小仙了。

心有決斷的單四嫂子終於還是急忙忙地抱著寶兒去找他們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神醫何小仙,諸不知等待他們的卻是庸醫和藥店的共謀勾結,何小仙開的藥只有賈家濟世老店才有,何其無恥荒謬。庸醫自稱小仙開店坐診,藥店更是一家“假”藥店,以行醫濟世為由頭,視生命為草芥,不知害死了多少無知百姓的性命。

魯迅《明天》:無情看客旁觀鄉村寡婦,現實冷漠摧毀美好希望

何小仙悠閒地把著脈,單四嫂子則著急地追問寶兒的病情,幾句話下來,何小仙不耐煩地閉上了眼,不再搭理單四嫂子。藥店的夥計也是個沒有同理心的人,看著一位抱著娃的婦人急匆匆地趕來抓藥,卻能悠閒地看方、慢慢地包藥,冷酷無情地收取病人的一分一毫。

古風下的魯鎮,彙集著無情的看客,旁觀著落入困境的可憐人。寶兒死後,看客成堆地圍著單四嫂子,各有意圖地站在門內和門外,毫無留情地扒竊單四嫂子的一切。

二、從一個下層社會婦女身上,魯迅感觸到深刻的孤獨感

魯迅分別從寶兒病重的那一夜、寶兒離世的那一夜、寶兒出殯後的那一夜進行描寫,這三個夜晚所寄託的夢想,只等一覺醒來,期盼的明天成為一場落空的今天!一夜一夜的空想變奏,逐漸加深單四嫂子的孤獨和悲哀,並藉著夜裡的孤寂鋪陳出無限的哀憐情調。

辦完喪禮後,故事本該就此結束,而魯迅卻在結尾處添加了單四嫂子的空虛與寂寞,一個失去摯愛的婦人滿懷著絕望與孤獨。特別是單四嫂子回憶起從前一家三口簡單而又快樂時光,正好與現實寶兒的離去形成強烈的反差,一生所寄託的希望就此化為了一屋子的空虛與孤獨。

魯迅《明天》:無情看客旁觀鄉村寡婦,現實冷漠摧毀美好希望

沒有人會去同情單四嫂子的喪子之痛,關鍵時刻只會以利益為先的咸亨酒店老闆不會,想入非非的紅鼻子老拱不會,藉機只想佔單四嫂子便宜的藍皮阿五不會,江湖郎中何小仙及藥店的夥計更不會,就連同為女人的王九媽也是一副偽善模樣。

無論單四嫂子如何的痛不欲生,這群人依舊能不緊不慢地生活,冷漠麻木地成為魯鎮的看客。而這群看客所構成的社會沒有絲毫的人情味,更加感受不到些許的希望和溫暖。

在這樣的環境裡,人跟人之間總是隔著一層膜,一層隔離一切人情冷暖的膜,以至於單四嫂子的悲慟無人能切身體會,她的孤獨和空虛必然成為這無情環境的產物。

魯迅《明天》:無情看客旁觀鄉村寡婦,現實冷漠摧毀美好希望

——我早已經說過:她是粗苯女人。她能想出什麼呢?她單覺得這屋子太靜,太大,太空罷了。

此時的魯迅彷彿與單四嫂子融為一體,在訴說下層社會婦女的孤獨時,也訴說著自己深刻的孤獨感。

作者似乎要從婦人這一特殊的例子昇華為一種人世普遍的命運寫照,無論最後婦人感到何等的孤獨絕望,他人及這個世界依舊無動於衷;無論個人的命運如何,他人以及世界依舊按照原先的慣性繼續運行。

小說《明天》的感人之處並非在於魯迅對國民麻木愚昧的諷刺手段,真正能使讀者情緒激盪的是作者對一個下層社會婦女絕望心境的細膩刻畫,及痛苦卻無人能感同身受的孤獨感。這是魯迅一直想訴說的隱衷,一個持筆為刀的戰士,在藝術世界裡傾瀉自己的情感,訴說著自己的空虛與寂寞。

三、絕望就是把有希望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對單四嫂子而言,她能仰仗的只有那虛無縹緲又變化無常的明天。她毫無自主能力,外界扎堆的看客是如此的無情,就連王九媽也是一臉的偽善,更別提那些不懷好意的老拱和阿五?誰能給她希望,她就會願意去試看看。

然而,單四嫂子一次次尋找新的希望,但現實卻一次次泯沒了她的希望。兒子是她的希望,明天也是她的希望,就連庸醫何小仙都是她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用希望去拯救希望,使得夢想和幻滅交替,最終只得個“絕望”一詞。

像單四嫂子這樣的人,擁有的東西本就極少,卻仍要在無奈和絕望中失去更多。

魯迅《明天》:無情看客旁觀鄉村寡婦,現實冷漠摧毀美好希望

古人要求女子得三從四德,單四嫂子也是照做不誤,可沒人告訴她,兒子死後,她又該何去何從?空蕩蕩的屋子,夜裡的寂靜撩撥起單四嫂子滿心的悽苦,但她只是感覺屋裡太空、太靜,對現實發生的種種卻不曾有過短暫的覺醒。

魯迅並不是明天的預言家 。恰恰相反,他絲毫未提及明天的景緻,只是不吝筆墨地訴說著今天的黑夜。魯迅的思想是深刻的,帶著悲憫和無奈的心情去批判國民的劣根性,並試圖拼湊出一個殘酷的世界,好讓讀者能瞭然於目。

然則在這殘酷的世界裡,美好的東西被毀掉,醜陋的東西甚囂塵上,而眾人卻置若罔聞。在這個愚昧冷漠的吃人社會里,美好的希望正被現實的冷漠所殺!

魯迅《明天》:無情看客旁觀鄉村寡婦,現實冷漠摧毀美好希望

在看待民眾的問題上,魯迅是悲慟的,對看客的麻木冷漠而深感悲慟;他也是睿智的,深知喚醒沉睡著的國民應是當務之急。這正是魯迅為何持筆狠狠劃開絕望口子的緣由,好讓國民一目瞭然,能夠意識到自身存在的病態。

魯迅雖懂醫術,但當面對社會存在的弊病時,他只會對症,不會開藥。這也是為什麼他一直努力揭示黑暗,而未曾勾畫未來藍圖的原因,治癒社會弊病的藥方豈是文學家能開的出來的?

然而,無論今天如何明天終會到來,吃人的社會也終會結束。一向抱有懷疑態度的魯迅,終究是抵不過內心對希望的憧憬,即便絕望步步逼近,魯迅依舊渴望希望能夠早日到來,如同單四嫂子一般,渴望著今天早點結束,明天早點到來!

沒有人會放棄對明天的期盼,也正如沒有人會放棄對希望的寄託,即便明天虛無縹緲,即便希望只剩絕望,依舊有人義無反顧地為明天焦慮、為希望苦惱。無論是等待明天出現奇蹟的單四嫂子,還是一夜未眠的黑夜,他們等來的都是東邊泛起的那道銀白色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