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飛會噴火的龍真實存在嗎?換個角度看,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龍作為東西方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文化符號,在兩種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自身所具備的特質並不相同。在中國文化中,龍是一種神獸,是祥瑞之物,甚至在封建時期作為皇權的象徵。而在西方文化中,龍通常是扮演邪惡的反派,西方的龍長有翅膀,口中能吐出烈焰。

會飛會噴火的龍真實存在嗎?換個角度看,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既然在神話傳說中,龍有著鮮明的形象,為什麼在現實中卻找不到它的蹤影呢?即使滅絕了,也不可能一點史前痕跡也沒有。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龍被認為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動物。而實際上,如果我們能夠換個角度來思考,可能龍的形象就會更加鮮活。

如果按西方龍的形象往前找真身的話,我們可以找到6500萬年前恐龍時代的翼龍身上,根據出土的化石,我們可以知道翼龍具備飛翔的能力,白堊紀時期的翼龍是目前已知史上體型最大的飛行動物,對其成體大小的估計,最為保守的重量也超過200公斤,翼展超過10米。如此一種形象,與西方龍也有幾分相似。

會飛會噴火的龍真實存在嗎?換個角度看,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那麼翼龍滅絕後,後世還有沒有同樣具備飛行能力的動物?當然了,鳥類是眾所周知的,除了司空見慣的飛鳥之外,其實還有一些爬行動物同樣具備基本的飛行能力。說基本,是因為這些動物的飛行不像鳥類那樣隨心所欲。

比如說飛蜥,嚴格來講飛蜥並不具備主動飛行的能力,它只能滑翔,它的身體兩側長有翼膜,可助它滑翔幾十米遠的距離。並且飛蜥在滑翔過程中具備控制飛行的能力,這個主要是靠頭部與尾巴。

會飛會噴火的龍真實存在嗎?換個角度看,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飛蜥形態上與翼龍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只是體型差距太大,飛蜥的體型最大的不過20釐米長,與翼龍那種龐然大物相去甚遠。科學家認為翼龍是這些會飛行的蜥蜴的祖先,至於後世為何體型這麼小的問題,科學家解釋說,這其中有許多可能性。比如極具代表性的一種說法,說生物的體型大小取決於他們所處的大環境的食物的多寡。換句話說,後世動物之所以普遍變小,實際是為適應食物不足這一先決條件而做出的無奈之舉。

但若按中國龍的形象找真身的話,大概只能往蛇的身上找了。因為中國龍的身材同蛇一樣修長,但龍會飛而蛇是不會飛的。只是讓人意外的是,有的蛇能夠騰空一段時間,甚至也能像前文說的飛蜥一樣滑翔。

會飛會噴火的龍真實存在嗎?換個角度看,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至此,飛行的“龍”算是勉強找到了原身,但龍的另一項本領就要下一番功夫去找了,那就是噴火。在中國文化中,龍除了作為某種象徵之外,主要職能是司水務,至於火似乎與其無大的牽扯。但在西方文化中,噴火基本上是龍的標配。

大家都知道,火是一種熱能,任何一種動物都不可能在血肉之軀裡裝一肚子火然後往外噴,但借鑑人類的一些科技可知,動物的肚子裡雖不能直接裝火,但卻可以裝一些與火(或者說熱能)有關的物質。比如自然界中的一種能夠“噴火”的甲蟲——射炮步甲。

會飛會噴火的龍真實存在嗎?換個角度看,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射炮步甲在遇到危險後,處於自衛會從腹部噴射出一種溫度極高的液體,這種液體噴出體外後會迅速氣化成一股濃烈的煙霧,既能殺傷天敵,又能為自己提供掩護。而這種溫度極高的液體顯然是不可能直接儲存在甲蟲的腹內的,所以經研究發現,這種甲蟲的體內共儲存有兩種液體,當它感覺自身受到威脅時,他就會將兩種液體同時噴出,兩種液體混合後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產生熱量。

雖然射炮步甲噴出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火,但從能量角度來看,這種高溫液體與火是一樣的。對化學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設想一下,在甲蟲或者別的什麼動物的肚子裡搭配一些可產生火焰的物質,是否就能幫助其噴出火呢?因此,生物的進化史上應該有充足的機會能夠進化出會噴火的動物。之所以沒有,可能是這一技能在自然界中比較雞肋。假如不考慮其他因素,那麼後世中會噴火的蜥蜴與蛇說不定真的會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