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撕”胡舒立《财新》封面报道的起因、手法及后果

《财新》日前的一篇封面报道,在我匆匆浏览之下便从一些细节中发现了“魔鬼”,产生了“手撕”这篇封面报道的正义感(XuRongXin)。


我“手撕”胡舒立《财新》封面报道的起因、手法及后果


李诞说:人间不值得。是啊,人世间吃的看的,太多不值得手撕的~


胡舒立及其《财新》长期以独立、客观而受到相当的认可;正因如此,请给咱们一点空间,在其出次品甚至*的时候吱一声,以此表达对《财新》的敬意,尤其是对读者的诚意


魔鬼多在细节里。简单举出两个细节,咱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魔鬼吧。(下图为《财新》封面报道局部截图,整篇报道截图会附在文末——《财新》是严格的付费阅读模式,即使付费读者也只能通过截图传播)


我“手撕”胡舒立《财新》封面报道的起因、手法及后果


上图显示,《财新》开宗明义自问自答了这篇封面报道要剖析的问题:“借力金融科技的联合贷款或助贷,是普惠信贷的唯一解决方案吗?答案是不。”


发现细节的“魔鬼”没有——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来就不止一个,而付费订阅的《财新》,竟用封面报道长篇大论地来印证这个常识。


开篇就被这个魔鬼细节惊到了,再一浏览,继续“见鬼”。看看下图中划线的那句话,感到作者下笔时那丝别扭、费劲、奇怪了么?


我“手撕”胡舒立《财新》封面报道的起因、手法及后果


这段讲的是被《财新》作为正面典型的泰隆银行的业绩。报道既要说“净利润增速基本在20%左右”,又要说“甚至更高”,还要把“2011年、2012年净利润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给除去。写出这种有语病之嫌的别别扭扭的句子,包括开篇那种常识性的自问自答,相信不是《财新》封面报道记者、编辑的语文基础不好,而是因为整篇报道是“立场先行”,一切“事实”、“数据”都必须符合并服务于既定的立场!


“净利润增速基本在”,这一表述貌似“复合增长率”,而实际指每年分别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的增长率到底是多少? 泰隆银行不是上市公司,那咱就去其官网,发现官网上有各年的年报:

把最近3年的年报点击开,迅速浏览就看到另一番景象:从2016年度到2018年度,其净利润的增长率分别为35%、20%、14%(四舍五入,略去小数点后数字)。


显然,泰隆银行最近3年的净利润增速在连续地较大幅度地下滑,而这与《财新》封面报道说的——“净利润增速基本在20%左右甚至更高”,南辕北辙!

……


我“手撕”胡舒立《财新》封面报道的起因、手法及后果


诸如此类,依样画葫芦,相信大家基本都可以轻松地往下“手撕”了。


以下是我“手撕”的“成果”。当然,咱提倡有破有立,“手撕”一件次品后,争取接着“手造”出一件相对好点的作品。手造作品被21世纪经济报道、凤凰财经、和讯网等刊载,也算是手撕《财新》的小小成果/后果吧~


《高国垒:在普惠金融的发展上——被高估的IPC微贷和被低估的金融科技》

《在普惠金融的发展上——被高估的IPC微贷和被低估的金融科技》


本着尊重事实、常识和读者的理念,如何从细节的“魔鬼”中发现“手撕”的对象、用什么手法“撕”什么“部位”,今天是第一次当众拆解。

所以,这篇拆解说明文 属“原创首发”^_^


我“手撕”胡舒立《财新》封面报道的起因、手法及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