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老手艺

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平谷农村人,生在80年代,30多年来见证了太多的农村变迁,许多老手艺已经失传。长大了的我们,有义务将现存的老手艺延续下去。

一、 小时候的记忆

相信在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或者常到农村的朋友都会在老百姓家里看到各式各样的手艺活儿。那是生在40、50年代的爷爷辈老百姓门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爷爷的老手艺

小时候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

那时候扫地用的笤帚(扫帚)、筛面的笸箩、盛东西用的筐和篓子、炕上铺的炕席、地上坐的蒲墩、桌椅板凳等等,都是自己编织、制作。没有钱去买多余东西,物资也极其匮乏。

爷爷的老手艺

这是爷爷自己制作的用于缝补袜子的袜板儿。

爷爷的老手艺

也是爷爷自己编制的用于筛煤球的物件,叫啥忘却了。

现在因为物质文明的快递迭代,老家伙什儿不在农村都难看到了,即便在今年新建造的家庭里也难再见。

二、 老手艺的未来

得益于那个年代的生活环境,农村当时存在大量的传统手工艺。

然而,受制于现在社会的种种因素,老手艺的未来很不乐观。

原因一,现代化的生活几乎用不上那种破旧、笨重、不便的工具。

爷爷的老手艺

这个是用于刨制扫帚的工具,今年有机会让爷爷再呈现一次,届时分享给大家。

原因 ,旧时的工具编织费时费力,有此手艺的老艺人没有那么多闲暇时间做这个,不如随便买来方便省事。

原因三,因为谋生环境不同,传统手艺难以户口,弃艺工作成为其濒临失传的窘境。

爷爷的老手艺

这个也是爷爷编制的将近10年的蒲墩,说已经坐着不舒服准备扔掉的,让我拦下了。

蒲墩的编制材料有多种,这是玉米外边薄皮编制而成。

三、 平谷地气儿的目标

从家乡开始,发现、发掘身边的老手艺人,将传统手(工)艺保留下来,并努力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其发扬光大。

有相关线索的平谷朋友可以联系留言联系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