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主,請留步,我看您與佛有緣!”


“施主,請留步,我看您與佛有緣!”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聽到上面這句話出現在諸多的影視作品中。

“施主,請留步,我看您與佛有緣!”


關於“世人”與“佛”的緣分,在佛門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佛門雖有八萬四千法門,但如果我們與佛菩薩無緣,佛菩薩也很難救度我們。為什麼這麼說?這其中的因由又是什麼呢?


“施主,請留步,我看您與佛有緣!”


佛經上所講,每一尊佛降生到世間,都是有大因緣的,那就是為了普度眾生。那為何佛門還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呢?難道佛這樣覺悟的人,還會有分別心嗎?對眾生的慈悲還有分別嗎?


“信”是被救度的開始


“施主,請留步,我看您與佛有緣!”


眾生若想得度,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自己對佛法的信受,不信者難以得渡。《華嚴經》中雲:“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中阿含 · 水喻經》中有個這樣的比喻,眾生溺在水中,岸上有人伸手相助,結果自己反而不相信他,既不相信他在救我們,又不相信他能救我們。任憑岸上的人苦口婆心地勸落入水中的人上岸,但是我們卻對此幫助無動於衷。試想此時此境,佛菩薩既是有再大的能耐,又如何幫得了我們呢?


佛陀曾在菩提樹下開悟後說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說每個眾生的本體都本具真如自性的,都是有佛性的,都是一體變現的。所以對佛來說,根本對眾生沒有任何可區分的。


從“無緣”到“有緣”


“施主,請留步,我看您與佛有緣!”


這裡的緣不是講的普通的緣,因為雖然眾生都本具佛性,但因為眾生在輪迴中迷失的太久了,因個人迷悟的深淺程度不同,所以對佛菩薩所講的法的信受能力也就不同。


即使有些善根深厚的眾生能夠信受佛菩薩的法,但能夠去依教奉行的就更少了。這裡所說的對佛法的信受能力、依教奉行的能力大小,就相當於是眾生與佛菩薩的“緣分”深淺。迷得比較重的眾生,佛菩薩給他講法,他也不會相信,也聽不進去,更別說依教奉行了。


如果我們不覺娑婆世間苦多樂少,如果我們自己不想求得解脫,即使佛菩薩的神通再廣大,他們也無法幫助我們出離苦海。


而所說的無緣其實也只是暫時的無緣。為何說是暫時無緣?雖然佛門也有說“一闡提”(也就是與佛無緣的人,但《華嚴五教章》卷下說“一闡提人雖無涅槃性,但實有清淨性,故謗法心若轉,永劫之後終將成佛”),所以一闡提在久遠久遠劫後,也可成佛,終究也是與佛有緣的。


無緣並不是說永遠都沒有緣,只是現在或者近期無緣,也許過一段時間後,也許多生多世多劫以後,此眾生的善根福德積累的好了,那也就是“緣”成熟的時候了。


如何加深與佛菩薩的“緣分”


“施主,請留步,我看您與佛有緣!”


■ 受持“五戒”、行“十善業”


在佛教之中,雖對皈依三寶的信徒沒有太多要求,但對於受持“五戒、菩薩戒”的人是有要求,即受持後就要嚴格遵守戒律,這點對於學佛之人來說,是人人皆知。


在諸經藏之中,佛教導我們需要守五戒、十善、修六度萬行等等。其在當下生活之中,亦是告訴我們需要發善願,行善舉,做一個正能量滿滿的人。俗話講,“給他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我們幫助他人,亦是幫助我們自己。


■ 常親近三寶、廣做供養


在佛教之中,親近三寶,對於佛弟子而言是必需行持的一件事。三寶也是佛教的基礎所在,佛、法、僧,缺一不可。


親近三寶也不是說,一定要每天前往寺院禮佛,當然能夠前往寺院禮佛進香亦是殊勝無比的行為。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因種種原因,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因緣與條件能夠前往寺院進香禮佛,但如果他看到佛像、佛經、僧人內心能生起無比的歡喜,對佛法僧恭敬虔誠,這就是有佛緣的表現。


“施主,請留步,我看您與佛有緣!”


■ 對因果法則深信不疑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講因果的,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我們當下生活的種種境遇,皆是“因與果”,當下的生活狀態,當下的種種,皆是因為自己之前所造的種種善業惡因所導致,前因導致現在的結果,現在的所作所為又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


其實對於因果,大家多多少少都明白一點,但卻不大能做到順因、受果。如果我們能明瞭因果,繼而用五戒十善來要求自己,那就是對因果法則的深信不疑了。


“施主,請留步,我看您與佛有緣!”


《華嚴經》(八十卷之卷七十二)雲:“一切眾生,所受諸樂,皆是如來威德力故,順如來教故,行如來語故,學如來行故,得如來所護力故,修如來所印道故,種如來所行善故,依如來所說法故,如來智慧日光之所照故,如來性淨業力之所攝故。”


《心經》中也提到“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我們這一世能值遇佛法實屬不易,我們在遇到任何的困境、難處都可以意念佛菩薩名號或其形象,虔誠祈求佛菩薩的救度。


所以雖然世人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但當我們稱其名號請求佛菩薩前來救助之時,既是與佛菩薩建立了甚深的緣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