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主,请留步,我看您与佛有缘!”


“施主,请留步,我看您与佛有缘!”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听到上面这句话出现在诸多的影视作品中。

“施主,请留步,我看您与佛有缘!”


关于“世人”与“佛”的缘分,在佛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佛门虽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如果我们与佛菩萨无缘,佛菩萨也很难救度我们。为什么这么说?这其中的因由又是什么呢?


“施主,请留步,我看您与佛有缘!”


佛经上所讲,每一尊佛降生到世间,都是有大因缘的,那就是为了普度众生。那为何佛门还说“佛不度无缘之人”呢?难道佛这样觉悟的人,还会有分别心吗?对众生的慈悲还有分别吗?


“信”是被救度的开始


“施主,请留步,我看您与佛有缘!”


众生若想得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对佛法的信受,不信者难以得渡。《华严经》中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中阿含 · 水喻经》中有个这样的比喻,众生溺在水中,岸上有人伸手相助,结果自己反而不相信他,既不相信他在救我们,又不相信他能救我们。任凭岸上的人苦口婆心地劝落入水中的人上岸,但是我们却对此帮助无动于衷。试想此时此境,佛菩萨既是有再大的能耐,又如何帮得了我们呢?


佛陀曾在菩提树下开悟后说道“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说每个众生的本体都本具真如自性的,都是有佛性的,都是一体变现的。所以对佛来说,根本对众生没有任何可区分的。


从“无缘”到“有缘”


“施主,请留步,我看您与佛有缘!”


这里的缘不是讲的普通的缘,因为虽然众生都本具佛性,但因为众生在轮回中迷失的太久了,因个人迷悟的深浅程度不同,所以对佛菩萨所讲的法的信受能力也就不同。


即使有些善根深厚的众生能够信受佛菩萨的法,但能够去依教奉行的就更少了。这里所说的对佛法的信受能力、依教奉行的能力大小,就相当于是众生与佛菩萨的“缘分”深浅。迷得比较重的众生,佛菩萨给他讲法,他也不会相信,也听不进去,更别说依教奉行了。


如果我们不觉娑婆世间苦多乐少,如果我们自己不想求得解脱,即使佛菩萨的神通再广大,他们也无法帮助我们出离苦海。


而所说的无缘其实也只是暂时的无缘。为何说是暂时无缘?虽然佛门也有说“一阐提”(也就是与佛无缘的人,但《华严五教章》卷下说“一阐提人虽无涅槃性,但实有清净性,故谤法心若转,永劫之后终将成佛”),所以一阐提在久远久远劫后,也可成佛,终究也是与佛有缘的。


无缘并不是说永远都没有缘,只是现在或者近期无缘,也许过一段时间后,也许多生多世多劫以后,此众生的善根福德积累的好了,那也就是“缘”成熟的时候了。


如何加深与佛菩萨的“缘分”


“施主,请留步,我看您与佛有缘!”


■ 受持“五戒”、行“十善业”


在佛教之中,虽对皈依三宝的信徒没有太多要求,但对于受持“五戒、菩萨戒”的人是有要求,即受持后就要严格遵守戒律,这点对于学佛之人来说,是人人皆知。


在诸经藏之中,佛教导我们需要守五戒、十善、修六度万行等等。其在当下生活之中,亦是告诉我们需要发善愿,行善举,做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人。俗话讲,“给他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我们帮助他人,亦是帮助我们自己。


■ 常亲近三宝、广做供养


在佛教之中,亲近三宝,对于佛弟子而言是必需行持的一件事。三宝也是佛教的基础所在,佛、法、僧,缺一不可。


亲近三宝也不是说,一定要每天前往寺院礼佛,当然能够前往寺院礼佛进香亦是殊胜无比的行为。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因种种原因,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因缘与条件能够前往寺院进香礼佛,但如果他看到佛像、佛经、僧人内心能生起无比的欢喜,对佛法僧恭敬虔诚,这就是有佛缘的表现。


“施主,请留步,我看您与佛有缘!”


■ 对因果法则深信不疑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讲因果的,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们当下生活的种种境遇,皆是“因与果”,当下的生活状态,当下的种种,皆是因为自己之前所造的种种善业恶因所导致,前因导致现在的结果,现在的所作所为又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


其实对于因果,大家多多少少都明白一点,但却不大能做到顺因、受果。如果我们能明了因果,继而用五戒十善来要求自己,那就是对因果法则的深信不疑了。


“施主,请留步,我看您与佛有缘!”


《华严经》(八十卷之卷七十二)云:“一切众生,所受诸乐,皆是如来威德力故,顺如来教故,行如来语故,学如来行故,得如来所护力故,修如来所印道故,种如来所行善故,依如来所说法故,如来智慧日光之所照故,如来性净业力之所摄故。”


《心经》中也提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我们这一世能值遇佛法实属不易,我们在遇到任何的困境、难处都可以意念佛菩萨名号或其形象,虔诚祈求佛菩萨的救度。


所以虽然世人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但当我们称其名号请求佛菩萨前来救助之时,既是与佛菩萨建立了甚深的缘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