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義茶座】《每日國學》

【每日國學】

花看半開

【原文】

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若至爛漫酕醄,便成惡境矣。 (明.洪應明《菜根譚》)

【大意】

賞花要看它半開的時候,喝酒要飲到微醺的程度,這裡面大有妙趣。如果花開得燦爛,酒喝得大醉,就太煞風景了。

【延展】

宋人邵雍在《安樂窩中吟》言道:“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意思是說美酒要細細啜飲味道才好,不要牛飲鯨吞只圖一醉;看花賞花,待花開到一半則應見好就收。無獨有偶,清代學者李密庵的《半半歌》中有數句詩與之異曲同工:“酒飲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便。”這些句子並不深奧,就字面而言,大抵是說,凡事力不可用盡,勢不可使盡。某種程度上,它們也可作為我們日常行事的準則。

中國古來便是禮儀之邦,數千年的文化教習,在我們心中刻下了“待人以禮”四個大字。即使在民間,待人處事亦有許多講究,譬如“七分茶,八分酒”,指的是給客人斟茶斟酒時不可斟得過滿。因為茶水酒水若倒得太滿,端起來極不方便,灑到人身上更是失禮,還不如只倒七八分滿,留下二三分人情,意謂越喝越有。這也算得上是一種頗為含蓄的表達了。

在《辭海》裡,含蓄的意思是“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同說一句話,開門見山和旁敲側擊都能達到相同的目的,但有些話尤其是批評的話直來直去會讓受教者聽來覺得不舒服,委婉的表述則比較容易讓人接受,所以我們上門拜謁他人時通常少不得要有一番寒暄。因為弓是彎的,箭是直的,非彎弓不能射直箭。

俗事如此,雅事亦如此。

中國古人作詩作畫講究含蓄美。他們潑墨揮灑間通常不會將畫紙填滿,而是留有一定的空白,是謂“留白”。畫中有留白,非但不會給人一種“此畫有缺、不完滿”的觀感,反而留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能將畫紙上沒有顯現的東西透過這些空白一一傳輸到人腦海裡,從而充實了畫外的意境。

相傳,徽宗皇帝趙佶曾出過一個“深山藏古寺”的考題。考生們為了不跑題,大多直接將僧寺畫於紙上。然而,不管那寺廟畫在半山腰還是叢林裡,不管那寺廟氣象恢弘還是斷壁殘垣,都沒有入得徽宗皇帝的法眼,真正得他青眼相加的是一幅無寺之作:畫上,層巒疊嶂間,一股清泉飛流而下,泉邊有一老僧,拾一破瓢,汲水為用。趙佶看了,不由得拍案叫絕:和尚挑水,自是為了燒茶煮飯,洗衣漿衫,料附近必有寺廟;和尚年紀老邁,仍得孤身汲水,那寺廟想必是座人煙稀少的古寺吧。所以,畫面上雖不見寺廟,“藏”字已躍然紙上。

“人畫山水亭屋,未畫山水主人,然知亭屋之中必有主人也。是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作畫是如此,寫詩亦是如此,司空圖《詩品》所謂“未著一字,盡得風流”便是指詩之含蓄。詩之含蓄,如同菜餚,嚼之有餘味才是好手藝。很多時候,寫詩作畫的人並不將意思點透,但觀者思索推敲之下,便知其意。

人生最美微微醉,花未全開月未圓。美景在前,小橋流水、曉風殘月未必就輸給長河落日、大江東去,“一覽眾山小”也未必比“雲深不知處”更值得誇讚。就像暗香浮動有時比花香襲人更令人難忘,新月如鉤有時比圓月高懸更叫人歡喜一樣,芸芸眾生,原是一分含蓄一分回味,一分回味一分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