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三十二)


商丘網——京九晚報

轟轟烈烈

“轟轟烈烈”中的“轟轟”為象聲詞,形容巨大的聲響;“烈烈”:火焰熾盛的樣子。整個成語形容事業的興旺;也形容聲勢浩大,氣魄宏偉。

典故出自宋代文天祥《沁園春·題張許雙廟》:“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睢陽,愛君許遠,留取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鍊之鋼。人生翕歘(xī xū)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假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流芳?古廟幽沉,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張許”即唐代“安史之亂”中堅守睢陽抗拒強敵的著名愛國將領張巡、許遠。“罵賊睢陽”是說罵賊的“張睢陽”,因張巡曾被稱為“張睢陽”。張巡和許遠等愛國將領當時以幾千人馬抗拒三十萬“安史”叛軍,在城內糧盡、茶葉和紙為食、外無增援的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守睢陽近十一個月,最後力盡,城破被俘。原為唐將、後降“安史”並帶三十萬叛軍圍攻睢陽的尹子奇問張巡:“聞公督戰,大呼輒鑿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張巡答:“吾欲氣吞逆賊,顧力屈耳。”並罵賊曰:“我為君父死,爾附賊,乃犬彘也,安得久!”(《張中丞傳後敘》)“愛君許遠”一句:許遠當時任睢陽太守,為守住通向江淮的要道睢陽向張巡求援,他的官位本在張巡之上,但知自己的軍事才能不如張巡,就把軍隊的指揮權讓給張巡,自己甘居張巡之下,毫無疑忌。“郵亭”為古代設在沿途、供給公家送文書及旅客歇宿的會館。

文天祥的這首詞大意為:做兒子的能死節於孝,做臣子的能死節於忠,就是死得其所。唐朝時“安史之亂”暴發,正氣崩解,少見盡忠報國之士,反而多無恥降敵之徒,士風不振,大義不存。而張巡罵賊寇直到雙眼出血,許遠溫文爾雅,愛君能守死節,他們都留下了萬古芳名。後來的人已經沒有他們那樣的操守和百鍊精鋼似的精誠了。人生短促,應該轟轟烈烈做一番為國為民的事業。如果張巡、許遠他們當時甘心投敵賣國,則必受人唾罵,遺臭萬年,又怎麼能夠流芳百世呢?雙廟幽邃深沉,二公塑像莊嚴典雅。夕陽下寒鴉枯木。萬物易衰,而古廟不改。郵亭下如有奸雄經過,面對先烈,當仔細思量,反躬自省啊!

文天祥借詠史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激昂慷慨。這首詞一開頭便達觀凜然,讓人感覺到一股浩然正氣撲面而來。接著追敘張巡許遠的英雄事蹟,讚頌張、許二人的崇高氣節:“安史之亂”起,天崩地陷,正氣蕩析殆盡。“安史”叛軍所向披靡,唐朝將領們不顧君臣大義,多數沒有剛烈之心,紛紛棄城投降,中原各地瞬間喪於叛軍之手,只有大罵逆賊、忠君報國的張、許二公威武不屈,終得留芳千古,是多麼令人敬仰啊!張、許二公名彪青史,為後世做出了榜樣!接著筆鋒直指南宋那些少廉無恥的投降派們,他們哪一個有二公的節操剛烈不屈能經得起世亂考驗呢?人生短暫,轉瞬即逝,大丈夫應當像張、許二公那樣轟轟烈烈地幹出一番事業,才不枉人生一世。假如張、許二公當時賣國求榮,甘心投降叛軍,那他們一定會遭到人們的唾罵,怎麼能流芳百世呢?又怎麼會有人為他們立廟紀念呢?正像他在《過零丁洋》一詩中說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廟幽沉”和“枯木寒鴉幾夕陽”,寫南宋時古廟光線幽暗淒涼,年代久遠失修,但張、許二公的塑像卻“儀容儼雅”,不改昔日面貌,透露出廟宇雖荒涼,而張、許二公之精神將永存。以枯木、寒鴉、夕陽等意象來渲染張、許二公廟宇的殘破淒涼,藉以說明來廟朝拜者的稀少,暗示當時人對張、許二人的死節精神已漸漸淡忘,不再感興趣了。他正告賣國求榮者們:你們捫心自問,愧也不愧?這便是作者寫作本詞的用意所在。

詞中凝聚著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髓。做兒子的要為父母盡孝,做臣子的要為國為君盡忠,為了忠孝,死又何妨?字裡行間洋溢著愛國者的豪情正氣。作者認為“好轟轟烈烈做一場”,“留取聲名萬古香”才是天經地義的。

文天祥的這首詞立下了一面人生的“鏡子”:“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這面“鏡子”就是張巡、許遠的精神,每個人都應用這面鏡子照一照自己,看自己是君子還是小人。那些奸雄更需要以史為鑑,以人為鑑,看自己羞也不羞。

文天祥在詞中直抒胸臆,與他的堅貞不屈的愛國業績一樣與日月爭光,精神光照萬代。同時也使唐朝時睢陽保衛戰中的英雄們的精神更加光輝永耀。

由於張巡、許遠等英雄守睢陽的事蹟感動國人,文天祥的《沁園春·題張許雙廟》讚揚英雄“轟轟烈烈一場”,後來“轟轟烈烈”便成了成語。

例句:“比前番在梁山泊上更覺轟轟烈烈,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來。”(清代陳忱《水滸後傳》第一回) (28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