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稱豬隊友的意大利,在一戰二戰的選擇實際是將國家利益最大化

戲稱豬隊友的意大利,在一戰二戰的選擇實際是將國家利益最大化

經歷過二戰,在國人的印象中意大利軍隊,不僅戰鬥力差的不行,而且關鍵時刻倒戈攻德,就是典型的豬隊友。

但是實際上意大利戰力並不差,而且兩次世界大戰都是運用的典型的實用主義,從國情本身出發做出了最符合國家利益的選擇。

一、一戰中意大利倒戈,攻打德國和奧匈帝國

根據《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一戰爆發的順序意大利可以不參戰

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簽訂《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說實話,這個條約剛開始就給意大利鑽了空子的機會。根據條約,意大利參戰的條件為: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進攻奧匈帝國,有國家進攻德國。同盟國主動進攻第四國,另外兩國沒有參戰義務。

戲稱豬隊友的意大利,在一戰二戰的選擇實際是將國家利益最大化

一戰前的歐洲

具體看看《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的規定:如意大利受到法國進攻,德奧必須以援助;如德國受到法國進攻,意大利必須援助;締約國受到進攻同非簽署本條約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大國進行戰爭時,所有締約國參戰。

1914年7月,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後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仔細看條約發現:同盟國奧匈帝國主動進攻第四國,意大利沒有參戰義務。

1914年8月,德國又率先對俄羅斯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仔細看條約發現:仔細看條約發現:同盟國奧匈帝國主動進攻第四國,意大利沒有參戰義務。

為了戰爭勝利英法俄三國開始瘋狂拉攏意大利倒戈,答應給予意大利大量領土(其中包括亞得里亞海東部大片的奧匈帝國領土)和英國大量的戰爭資助。

1915年意大利簽訂《倫敦條約》後,意大利正式加入協約國並對奧匈帝國宣戰。擁有3600萬人的意大利參戰,協約國很快贏得了戰爭。

一戰中的意大利作戰還是很勇猛的,並且憑藉優秀的站隊技巧避免了成為戰敗國的命運。

一戰後,德國喪失大量領土,並且被《凡爾賽條約》限制,嚴重被削弱;奧匈帝國戰前是歐洲第二大國,直接解體不復存在,可以說意大利站隊實際是國家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戲稱豬隊友的意大利,在一戰二戰的選擇實際是將國家利益最大化

一戰形勢圖

二、二戰中意大利倒戈,對德國和日本宣戰

需要明確一點,意大利作為歐洲傳統四強國之一,意大利在二戰中實力非常強大,只是軍隊出工不出力。

戲稱豬隊友的意大利,在一戰二戰的選擇實際是將國家利益最大化

二戰前期歐洲形勢圖

首先,墨索里尼對國內的掌控遠不如德日兩國。

1922年10月,意大利墨索里尼率領國家法西斯黨上臺執政。但是實際情況是,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大選中並沒有拿到多數選票,只是被國王和議會授予了最高權力。國王和議會有很大的權利,隨時可能收回墨索里尼的最高權利。

其次,國內有很多反對勢力,軍隊不是鐵板一塊。

一戰中意大利損失慘重,傷亡達100多萬人,卻並沒有爭取多大的利益。於是很多意大利軍人厭戰情緒強烈缺乏戰鬥慾望,加上國家裡面有很多反對勢力,軍隊不是鐵板一塊,因此其名聲自然高不到哪裡去。

於是二戰中集中出現了很多"黑"意大利的素材,使人們一直對意軍的戰鬥力不敢恭維(意大利麵條)……

最後,嚴格來講意大利軍隊的戰鬥力要強於日本或者與日本持平,只是放在歐洲列強中不是那麼顯眼。

當時世界上的主要軍事強國都在歐洲,日本在亞洲橫行無忌,不是因為日本太強大,而是因為日本的對手太弱。而跟意大利作戰的歐洲軍隊都是世界強國,從實力上的確強於意大利。就是到現在,意大利也是目前唯一有兩艘航母同時服役的歐洲國家。

1943年7月,戰爭形勢變得越來越糟糕,國王和議會收回了墨索里尼的最高權利。

1943年9月,意大利與同盟國簽訂停戰協議;1943年10月,意大利對德宣戰。

1947年2月,意大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五國與美蘇英法外長簽訂《五國和約》,又瞬間成了戰勝國。

戲稱豬隊友的意大利,在一戰二戰的選擇實際是將國家利益最大化

二戰的歐洲與北非戰場形勢圖

意大利兩次世界大戰都是運用的典型的實用主義,從國情本身出發做出了最符合國家利益的選擇。不僅避免了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喪失,而且保障了人民免受戰爭摧殘。

而這種優秀的"站隊力",或許會一直貫徹與意大利戰略的始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