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個中間商猛賺差價,它叫內務府,甚至還多存在了12年。

清朝這個中間商是誰?當然就是內務府,它們總管紫禁城的大小事務,他們採購各種物資給皇帝及其身邊人,通過這個“肥差”猛賺差價,皇帝和朝廷吃盡了苦頭,但又無可奈何。

令人驚訝的是:清朝滅亡於1912年,內務府於1924年才退出歷史舞臺。

清朝有個中間商猛賺差價,它叫內務府,甚至還多存在了12年。

故宮雪景

先來看看內務府的概況。

01內務府概況

這個機構設立於順治皇帝時期,1924年被取消,比清王朝還多存在了12年。

內務府是皇帝管理宮廷各種事務的機構,簡單的說:它就是皇帝的錢袋子,皇帝和后妃的所有開銷都由這裡提供。它也是清廷最為巨大複雜的機構,最多時人數有3000多人。

清朝有個中間商猛賺差價,它叫內務府,甚至還多存在了12年。


別以為這個機構都是太監,其實領導這個機構的名義上是皇帝,但皇帝日理萬機不可能直接管理它,所以任命了內務府總管來代為管理,官銜並不是極品,是正二品,但誰都知道這個職位是個“肥差”。

最有名的內務府總管大臣是和珅,他可是皇帝身邊最紅的人,身兼數職,但內務府總管這個職位他一直不捨得放棄,可見這裡面“油水”之多。

清朝有個中間商猛賺差價,它叫內務府,甚至還多存在了12年。

和珅


京城百姓流傳著一個說法:“房新樹小畫不古,此人一定是內務府”

也就是說:在內務府上班的人很容易賺錢,很快成為暴發戶,買新房種樹買畫。

02內務府的錢哪兒來

內務府錢的來源很多。如下:

(1)戶部每年會給一定的撥款到內務府,乾隆皇帝時期,每年大約有60萬兩白銀提供給它,到光緒皇帝時期,又增加戶部撥款為140萬兩給它。這是內務府經費的基本來源。

(2)皇帝在各地有皇莊,每年靠收田租能獲得幾萬兩白銀收益。

(3)議罪銀。乾隆45年時,在和珅的建議下,針對高級官員犯罪的一種懲罰措施,實際上就是“交錢免罪”

(4)鹽業收入(這是僅次於地丁銀之外的第二大稅源)和鹽商的“報效”和“納捐”。

(5)朝廷控制的32出榷關的部分關稅,海關關稅(廣東海關)等。

(6)其它各種不固定收入。

以議罪銀為例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又是南巡,又是打仗,又是修宮殿,很快缺錢了,大臣們都特別機靈,山東巡撫心領神會,以黃河氾濫為藉口,給皇帝立刻交了3萬兩白銀議罪,皇帝當然很高興。

河南巡撫剛上任幾個月,找了個藉口說自己在上奏的奏摺上滴了幾滴墨水,所以要交3萬兩銀子議罪,皇帝還沒見過用這種“莫須有”罪名“孝敬”的方法,不好意思地退了2萬兩給那個巡撫,只收了1萬兩。

以鹽商“報效”為例

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廷平定準噶爾,兩淮鹽商捐銀100萬兩以備犒勞軍隊之用。

嘉慶十四年(1809年)該鹽商又報效萬壽節皇室賞銀200萬兩。

當然,這些行為也嚴重影響了鹽商們的課稅能力,影響了國家的財政實力。

乾隆皇帝在位時,內務府共有3座銀庫:廣儲司銀庫、圓明園銀庫、養心殿造辦處銀庫,估計總收入在8000萬兩銀子以上。

03內務府的錢花在哪兒?

人員工資

皇宮人很多,包括皇帝在內還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的工資巨大的花費。皇帝的每年都有若干“體己銀”;皇太后金20兩、銀2000兩;皇后銀1000兩;皇貴妃銀800兩;貴妃銀600兩;妃銀300兩;嬪銀200兩;貴人銀100兩,她們都還有各種實物供應,如:各色綢緞、棉花和貂皮等數量不等。除此之外,太監的費用也有很多,還有宮廷丫鬟僕人等工資。

貪汙侵佔

光緒年間李嶽瑞著的《春冰室野乘》記載:

乾隆皇帝某天召見大臣汪由敦,問他:“早飯吃了嗎?”汪由敦回答:“臣家貧,只食四枚雞蛋耳。”

這句話嚇了乾隆皇帝一跳,“十兩銀子一個的雞蛋,王愛卿一頓就吃了40多兩,朕都不敢這麼縱慾。你還敢說自己沒錢?”這嚇到了汪大人,詭辯道:“臣吃的是很不好的臭雞蛋,這種雞蛋,內務府是不敢拿給皇上的。”

雖然是野史,但能看出皇帝也被內務府算計。

何剛徳著《春明夢錄》的記載差不多相同,只是人換成了光緒皇帝和老師翁同龢。

其實皇帝對物價是很清楚的,比如,道光七年,孫爾準上奏“現在米價每石折銀九錢,實屬不敷買食。”九錢銀子一石的米讓這位閩浙總督是叫苦不迭,皇帝肯定了解當時的物價,肯定不止一人向皇帝上過類似的奏摺。

祭祀活動、皇帝生日、皇帝大婚、工程建設等

清朝有個中間商猛賺差價,它叫內務府,甚至還多存在了12年。

光緒皇帝


慈禧太后要過生日,光緒皇帝要表示表示,就找到內務府的慶寬來諮詢,光緒說明情況後,慶寬就拿了四副鐲子樣品請太后參詳,看中哪一副就去置辦,沒想到太后四副鐲子都喜歡,慶寬報告給光緒皇帝,一問價格,皇帝很生氣,四個鐲子要價4萬兩,皇帝說:“你這是要抄我的家啊!”

皇帝只有4萬兩銀子,慶寬的膽子真的挺大。

光緒皇帝重建太和門,花費銀子120萬兩。後來又重建祈年殿花費銀子160萬兩。這裡面無論是人工還是物料都存在大量的虛報現象。


清朝有個中間商猛賺差價,它叫內務府,甚至還多存在了12年。


清代有人記載:

內務府經手尤不可信,到工者幾才十之一,而奉內監者幾至十之六七。戊戌,因皇上至津閱操,南苑亦預備大閱,造營房若干,報效160萬兩,而李蓮英得70萬

太監們同內務府的人串通起來,貪汙工程款。

04皇帝能處罰內務府嗎?

皇帝當然知道內務府有多少貪汙腐敗,但他能會處罰嗎?絕不會。

原因一:內務府總管就是自己的管家,自己有多少錢都要問他們,事事花錢也需要他們提供,自己的消費也需要他們來拿錢,如果把他們處罰或罷免了,自己的很多錢就會不翼而飛,自己可能會出現大量的財政虧空出現,還會傷害自己身邊人的利益,所以皇帝只能揣著明白當糊塗。

原因二:換個內務府總管結果是一樣的,因缺乏監管,大量的資金流入帶來大量的腐敗。

原因三:內務府的錢有時可以支援戶部掌管的國庫,起到了一定穩定局面的作用,皇帝為了自己的統治缺不了內務府。比如,咸豐皇帝時期,皇帝曾發內務府廣儲司的銀子100萬兩給廣西以供軍需,之後,皇帝多次發內務府的“內帑”給軍隊,給過曾格林沁,給過勝保,至少都是10萬兩。



參考資料:晚清戶部與內務府財政關係探微[A] 申雪峰 《清史研究》

莊士敦著《紫禁城的黃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