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个中间商猛赚差价,它叫内务府,甚至还多存在了12年。

清朝这个中间商是谁?当然就是内务府,它们总管紫禁城的大小事务,他们采购各种物资给皇帝及其身边人,通过这个“肥差”猛赚差价,皇帝和朝廷吃尽了苦头,但又无可奈何。

令人惊讶的是:清朝灭亡于1912年,内务府于1924年才退出历史舞台。

清朝有个中间商猛赚差价,它叫内务府,甚至还多存在了12年。

故宫雪景

先来看看内务府的概况。

01内务府概况

这个机构设立于顺治皇帝时期,1924年被取消,比清王朝还多存在了12年。

内务府是皇帝管理宫廷各种事务的机构,简单的说:它就是皇帝的钱袋子,皇帝和后妃的所有开销都由这里提供。它也是清廷最为巨大复杂的机构,最多时人数有3000多人。

清朝有个中间商猛赚差价,它叫内务府,甚至还多存在了12年。


别以为这个机构都是太监,其实领导这个机构的名义上是皇帝,但皇帝日理万机不可能直接管理它,所以任命了内务府总管来代为管理,官衔并不是极品,是正二品,但谁都知道这个职位是个“肥差”。

最有名的内务府总管大臣是和珅,他可是皇帝身边最红的人,身兼数职,但内务府总管这个职位他一直不舍得放弃,可见这里面“油水”之多。

清朝有个中间商猛赚差价,它叫内务府,甚至还多存在了12年。

和珅


京城百姓流传着一个说法:“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一定是内务府”

也就是说:在内务府上班的人很容易赚钱,很快成为暴发户,买新房种树买画。

02内务府的钱哪儿来

内务府钱的来源很多。如下:

(1)户部每年会给一定的拨款到内务府,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60万两白银提供给它,到光绪皇帝时期,又增加户部拨款为140万两给它。这是内务府经费的基本来源。

(2)皇帝在各地有皇庄,每年靠收田租能获得几万两白银收益。

(3)议罪银。乾隆45年时,在和珅的建议下,针对高级官员犯罪的一种惩罚措施,实际上就是“交钱免罪”

(4)盐业收入(这是仅次于地丁银之外的第二大税源)和盐商的“报效”和“纳捐”。

(5)朝廷控制的32出榷关的部分关税,海关关税(广东海关)等。

(6)其它各种不固定收入。

以议罪银为例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又是南巡,又是打仗,又是修宫殿,很快缺钱了,大臣们都特别机灵,山东巡抚心领神会,以黄河泛滥为借口,给皇帝立刻交了3万两白银议罪,皇帝当然很高兴。

河南巡抚刚上任几个月,找了个借口说自己在上奏的奏折上滴了几滴墨水,所以要交3万两银子议罪,皇帝还没见过用这种“莫须有”罪名“孝敬”的方法,不好意思地退了2万两给那个巡抚,只收了1万两。

以盐商“报效”为例

乾隆二十年(1755年)朝廷平定准噶尔,两淮盐商捐银100万两以备犒劳军队之用。

嘉庆十四年(1809年)该盐商又报效万寿节皇室赏银200万两。

当然,这些行为也严重影响了盐商们的课税能力,影响了国家的财政实力。

乾隆皇帝在位时,内务府共有3座银库:广储司银库、圆明园银库、养心殿造办处银库,估计总收入在8000万两银子以上。

03内务府的钱花在哪儿?

人员工资

皇宫人很多,包括皇帝在内还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的工资巨大的花费。皇帝的每年都有若干“体己银”;皇太后金20两、银2000两;皇后银1000两;皇贵妃银800两;贵妃银600两;妃银300两;嫔银200两;贵人银100两,她们都还有各种实物供应,如:各色绸缎、棉花和貂皮等数量不等。除此之外,太监的费用也有很多,还有宫廷丫鬟仆人等工资。

贪污侵占

光绪年间李岳瑞著的《春冰室野乘》记载:

乾隆皇帝某天召见大臣汪由敦,问他:“早饭吃了吗?”汪由敦回答:“臣家贫,只食四枚鸡蛋耳。”

这句话吓了乾隆皇帝一跳,“十两银子一个的鸡蛋,王爱卿一顿就吃了40多两,朕都不敢这么纵欲。你还敢说自己没钱?”这吓到了汪大人,诡辩道:“臣吃的是很不好的臭鸡蛋,这种鸡蛋,内务府是不敢拿给皇上的。”

虽然是野史,但能看出皇帝也被内务府算计。

何刚徳著《春明梦录》的记载差不多相同,只是人换成了光绪皇帝和老师翁同龢。

其实皇帝对物价是很清楚的,比如,道光七年,孙尔准上奏“现在米价每石折银九钱,实属不敷买食。”九钱银子一石的米让这位闽浙总督是叫苦不迭,皇帝肯定了解当时的物价,肯定不止一人向皇帝上过类似的奏折。

祭祀活动、皇帝生日、皇帝大婚、工程建设等

清朝有个中间商猛赚差价,它叫内务府,甚至还多存在了12年。

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要过生日,光绪皇帝要表示表示,就找到内务府的庆宽来咨询,光绪说明情况后,庆宽就拿了四副镯子样品请太后参详,看中哪一副就去置办,没想到太后四副镯子都喜欢,庆宽报告给光绪皇帝,一问价格,皇帝很生气,四个镯子要价4万两,皇帝说:“你这是要抄我的家啊!”

皇帝只有4万两银子,庆宽的胆子真的挺大。

光绪皇帝重建太和门,花费银子120万两。后来又重建祈年殿花费银子160万两。这里面无论是人工还是物料都存在大量的虚报现象。


清朝有个中间商猛赚差价,它叫内务府,甚至还多存在了12年。


清代有人记载:

内务府经手尤不可信,到工者几才十之一,而奉内监者几至十之六七。戊戌,因皇上至津阅操,南苑亦预备大阅,造营房若干,报效160万两,而李莲英得70万

太监们同内务府的人串通起来,贪污工程款。

04皇帝能处罚内务府吗?

皇帝当然知道内务府有多少贪污腐败,但他能会处罚吗?绝不会。

原因一:内务府总管就是自己的管家,自己有多少钱都要问他们,事事花钱也需要他们提供,自己的消费也需要他们来拿钱,如果把他们处罚或罢免了,自己的很多钱就会不翼而飞,自己可能会出现大量的财政亏空出现,还会伤害自己身边人的利益,所以皇帝只能揣着明白当糊涂。

原因二:换个内务府总管结果是一样的,因缺乏监管,大量的资金流入带来大量的腐败。

原因三:内务府的钱有时可以支援户部掌管的国库,起到了一定稳定局面的作用,皇帝为了自己的统治缺不了内务府。比如,咸丰皇帝时期,皇帝曾发内务府广储司的银子100万两给广西以供军需,之后,皇帝多次发内务府的“内帑”给军队,给过曾格林沁,给过胜保,至少都是10万两。



参考资料:晚清户部与内务府财政关系探微[A] 申雪峰 《清史研究》

庄士敦著《紫禁城的黄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