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飛地”騰雲起:為什麼蘇州工業園區接管了相城的這個地方?

今年2月,我市召開深化蘇相合作區建設相關工作專題研究會議。4月,市委、市政府決定,以市內飛地實質性運作方式解決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空間問題,蘇相合作區今年進入實體化運行。


相城如何借力園區優勢,推動蘇相合作區發展?園區如何輸出經驗,再造一個新園區?正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市域“飛地”騰雲起:為什麼蘇州工業園區接管了相城的這個地方?

市內飛地為相城發展注入新動能


4月8日,蘇州市委、市政府召開蘇相合作區全面深化合作、改革創新發展工作推進會,正式宣佈蘇相合作區以“市內飛地”模式進行實體化運行,標誌著蘇州市域範圍內第一塊“飛地”的誕生。
什麼是“飛地經濟”?
“飛地經濟”的歷史由來已久,在定義上,它是指兩個相互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的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

市域“飛地”騰雲起:為什麼蘇州工業園區接管了相城的這個地方?

圖/深汕特別合作區——深圳創新探索的“飛地”合作模式
在實踐中,不同的地方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探索出了“飛地經濟”實現的多種模式,如果按照投資主體來劃分,有飛出地投資型、飛入地投資型和兩地共投型三種類型;如果按照資源利用方式來劃分,可界定為正向飛地和反向飛地兩種形態。
像蘇州工業園區本身,就是國內最早的由新加坡“正向飛出”投資的“飛地經濟”樣板,通過產業的梯度轉移和區域合作,來帶動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

市域“飛地”騰雲起:為什麼蘇州工業園區接管了相城的這個地方?

而近年來興起的以衢州海創園為代表的“反向飛地”模式,就是“飛入地”衢州引導本地企業在“飛出地”杭州建立創新中心,同時開展創新孵化項目,最終將新孵化項目的製造部分導流回“飛入地”。其本質上,是以“飛入地”的土地指標換取“飛出地”的發展空間,實現資源的共享利用
近年來,全國不少地方都把“飛地經濟”作為開闢發展新模式的一種積極嘗試,也得到了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作為一種新生的經濟形態,它代表了在空間資源受限的條件下深挖發展潛力的一種可能。

市域“飛地”騰雲起:為什麼蘇州工業園區接管了相城的這個地方?

工業園區全面主導 相城區全面推進


根據這次推進會的報道內容,新成立的蘇相合作區將在原有的土地面積上進行拓圍,範圍涵蓋相城區的漕湖街道以及北橋街道、黃埭鎮的一部分,總面積超過50平方公里。
作為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管委會派出機構,蘇相合作區黨工委、管委會也將全面負責合作區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各項任務,真正扛起建設和發展的重任。
和原有的“蘇相合作”相比,這一次的聯合模式將進一步強化體制機制的系統集成創新,明確由蘇州工業園區全面主導、相城區全面推進,對外統計的各項經濟指標全部納入蘇州工業園區。同時,原先在蘇州工業園區、相城區內享有的各類發展政策,也將在合作區內全面推行。去年11月,初任蘇州市委書記的藍紹敏在調研蘇州工業園區時指出,園區要在“開放再出發”的新徵程中,主動扛起“再造一個新園區”的大旗,不斷挑戰世界的巔峰水平。
而蘇相合作區這片市內“飛地”,就應該是蘇州探索“再造一個新園區”的初步實踐,也是在新的歷史時期破解發展瓶頸、集聚發展勢能的關鍵一招。


在會議的最後,藍紹敏向蘇相合作區未來的發展提出了三個要求,明確合作區今後的GDP增速要保持每年20%的增長;5年後工業銷售超1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30億元

素材來源:蘇州工業園區、蘇州規劃、網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