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亚特历史文化概述》讲座纪要

《布里亚特历史文化概述》讲座纪要

2018年11月6日晚19点,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办《布里亚特历史文化概述》主题讲座,主讲人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蒙古学、佛学、藏学研究所东方写本和木刻版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万奇科娃(Tsymjit Vanchikova)教授。讲座由魏建东老师主持。

《布里亚特历史文化概述》讲座纪要


讲座的第一部分是布里亚特族群概况。布里亚特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中国(呼伦贝尔锡尼河地区)及蒙古国北部,总人口约50万。他们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15种方言。布里亚特人迟至1930年仍使用回鹘体蒙古文,也曾使用拉丁字母,最后大部分改用西里尔字母。他们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和萨满教。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布里亚特古代历史。布里亚特地区从远古时代就是内亚历史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里亚特共和国的早期历史上谱写光辉篇章的族群首先是匈奴人,布里亚特地区属于匈奴部落联盟的北部边陲。如今被称为下乌金斯克遗址的前哨防御工事就是匈奴时代的遗存。至今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南部地区仍有许多匈奴墓葬。第二个对布里亚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族群是蒙古人,该地曾经历一个长时段的蒙古化过程。9-13世纪活跃在贝加尔湖西部地区的是豁里秃马敦部。在当下伊尔库次克南部及布里亚特西南部地区居住的是秃马敦部,他们于13世纪迁往内蒙古地区。生活在布里亚特北部地区的主要是八儿浑部,他们于13世纪迁往内蒙古地区。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逐渐统一蒙古各部,布里亚特人也被纳入大蒙古国的统治范围内。14世纪蒙古帝国解体后,外贝加尔湖地区作为蒙古部中的一部分,一直到十七世纪,外贝加尔湖地区成为喀尔喀部车臣汗和土谢图汗统治的一部分。

讲座的第三部分是布里亚特人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统治范围的过程。俄罗斯帝国对布里亚特地区的渗透始于1620年,俄罗斯探险家陆续在贝加尔湖地区的交通要津和商贸路线上建立许多殖民据点,俄罗斯农民、军人和商人渐渐在此定居。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额尔古纳河成为中俄界河,而额尔古纳河西岸的布里亚特地区,理论上属于俄罗斯帝国的领土,只是其南境与归附清朝的喀尔喀部之间的边界尚未划清。1703年,彼得大帝正式将布里亚特地区纳入俄罗斯帝国的疆域。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正式规定贝加尔湖和外贝加尔地区属于俄罗斯领土,布里亚特人由此与其他的蒙古部落分隔。布里亚特贵族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的管辖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一时期,工业和对外贸易在布里亚特地区逐步发展起来;而原始的萨满教信仰也被藏传佛教和后来的东正教取代。

19世纪中叶,布里亚特地区经历了初步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主要的工业部门是采矿业、手工业。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是皮革、面粉和肥皂。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加强了远东与俄罗斯欧洲领土之间联系,客观上促进了布里亚特地区的商贸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也促成了布里亚特地区人口的增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加强了对布里亚特地区的控制,布里亚特民族主义活动盛行,但人民的反抗被沙皇镇压。一战期间,大量布里亚特人被征召前往前线战场,造成了布里亚特人的大量伤亡。

1923年,布里亚特蒙古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建立,定都于上乌金斯克(1934年改称乌兰乌德)。二战之前的和平年代,布里亚特地区的工业化有了长足进步,现代工业部门和能源基础部门逐步建立起来,大部分布里亚特人进入集体农庄生活。布里亚特成为一个工业现代化-农业集体化的共和国。布里亚特地区的文化教育也蓬勃发展,识字率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而部落、宗教和封建思想渐渐消失。二战期间,大量布里亚特士兵奔赴前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1958年,赫鲁晓夫命令布里亚特蒙古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更改国名为布里亚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这一时期,布里亚特民族语言教育被取消,布里亚特人渐渐失去民族意识,呈现严重的同化趋势。苏联解体后,布里亚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更名为布里亚特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布里亚特民族文化呈现复兴趋势。

在讲座的最后,万奇科娃教授为大家讲述了乌兰乌德的建城史以及布里亚特传统文化。教授还为大家分享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布里亚特传统服饰图片。讲座结束后,魏建东老师做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并鼓励同学们勇敢提出问题。万奇科娃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并就相关问题与同学们展开探讨,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本次讲座为历史文化学院的同学们展现了布里亚特人波澜壮阔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丰富了同学们对跨境民族的认知,也拓宽了同学们研究边疆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视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