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城市群

簡介

關中城市群

關中城市群

關中城市群是以西安為中心,包括咸陽、寶雞、渭南、銅川、商洛等地級城市。關中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周、秦、漢、唐均建都於此。關中城市群是陝西經濟的核心區。經歷建國以來五十餘年的建設開發、改革開放,而今已成為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和星火科技產業帶,是西北乃至西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區域。

關中城市群

組成

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中一直是全國生產力佈局的重點區域,在全國區域經濟戰略格局中定位為陝西乃至西北地區的重要生產科研基地。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有大中型企業相對密集且能夠輻射西北經濟發展的產業密集區,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其體系框架分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核心層,即西安中心城區;第二層次為緊密層,即四大副中心臨潼、長安、咸陽、三原;第三層次為中間層,即西安都市圈三大外圍中心城市渭南、銅川、楊陵;第四層次為開放層,即關中城市群六大周邊中心城市寶雞、彬縣、黃陵、韓城、華陰、商洛。

建設規劃

關中城市群

關中城市群

關中城市群是中國溝通南北、銜接東西的樞紐區所在,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美譽,曾是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建都的地方,是我國古代經濟、科技、文化和對外開放的核心地區。

規劃立足於歷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教的領先性、地域的樞紐性和戰略的安全性,按照國際關中、現代關中、人文關中、生態關中的要求,把關中城市群建設成為既有一定綜合實力、又有明顯地方特色,既有濃厚歷史氣息、又充滿現代活力的城市群。

規劃堅持以西安都市圈為核心板塊,做大做強西安市;以現有城市為基礎,做大寶雞、咸陽、銅川、渭南等地級城市;以資源和特色產業為依託,做強小城市;以關中百鎮建設為契機,做優小城鎮;韓城、潼關等省級交界縣城要全部按照小城市標準進行規劃;重點培育“一軸一環三走廊”的城鎮發展格局。

基礎建設

關中地區文教科研機構密集,目前共有各類公辦高等院校52所,民辦教育機構57所,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12個、工程研究中心12個、大學科技園區4個。西安、寶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閻良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西安航天高技術產業基地、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等6個國家級開發區或產業基地,是關中產業與體制、機制創新的發展平臺。

關中城市群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城市化率由2002年的41%上升到2007年的44.64%。城市聚集功能明顯增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截至2007年底,公路通車裡程達到55039公里,公路網密度達到99.22公里/百平方公里,一小時經濟圈基本形成。特色產業健康發展,經濟總量快速增長。2007年,該區域的生產總值達到3432.15億元,比2002年增長了85.3%。

發展因素

關中城市群

關中城市群有關城市體系的規模體系分佈主要是從人口聚集角度來分析整個城市群的效率,一下面本文將從其他三個方面來分析關中城市群規模體系發展的三個重要因素。

(一)城市群內部城市產業關聯程度

城市群要想作為一個整體在更大的城市網絡中發展,必須要合理針對各個城市進行產業分工,這樣才能使得城市群的各個城市對內更好的合作,對外更好的競爭。

目前關中城市群中三個縣級市(韓城、興平和華陰)僅僅只達到了國家設市的標準,經濟實力還很薄弱;另一方面,關中城市群缺乏一大批專業化的小城鎮基礎,一些城鎮的工礦企業多是計劃經濟時期佈局的國營大中型企業或軍工企業,具有很強的植入特徵,與地方經濟的聯繫較少,難以帶動經濟的發展。與溫州地區以民營企業集群塊狀城鎮化經濟發展模式不同,與珠三角的前店後廠式企業集群與城市化相互推進發展模式也不同。由於缺少在全國或者區域內有較大影響的生產貿易的專業化城鎮,關中地區產業專業化分工網絡大都在區域之外,這使得關中城市群城市體系發展的基礎顯得單薄。

關中城市群的幾座中等城市和首位城市西安市的產業關聯度都不高。作為關中城市群體系中的第二梯度城市,咸陽、寶雞、渭南、銅川和楊凌這五個中等城市應接受中心城市西安的產業、產品和技術轉移,並向其它小城市和城鎮進行產業、產品和技術輻射。但是,目前咸陽、寶雞、渭南、銅川和楊凌都具有各自相對獨立的經濟結構,在工農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中與西安市沒有形成產業鏈關聯。由於行政區劃和利益關係,進一步影響了這些城市與西安市之間的內在經濟聯繫,使得關中城市群內產業關聯度不高,城市群的向心作用和擴散作用的功能效應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與長三角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產業和要素向南京和蘇錫常地區有效擴散相比,關中城市群由於缺乏優勢產業和區域內產業的有序關聯,很難在開放環境下日益以城市群間競爭為特徵的我國區域發展新競爭格局中處於有利地位。

(二)城市群內部網絡建設

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相互會發生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等城市流的空間流動,而城市群區域發達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的通達性和便捷性,是城市流得以實現的基礎和保證。而城市群內部的網絡建設也會對城市化規模經濟產生正面影響,因為這將降低城市間的交易成本,而規模經濟是城市聚集的根本動力,也是城市群中各級城市迅速發展的基本動力。

在西部大開發的進程中,陝西省的交通建設取得明顯成就,以高速公路和國道為主骨架的關中地區整體公路規劃已進入實施階段。以西安環城高速為始點,將關中城市群主要城市連接並向外輻射的八條高速公路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關中地區環山公路正在修建。但與發達地區相比,關中城市群的交通網絡建設還存在很大差距。關中地區鐵路里程相對較少,密度低,公路建設存在著網絡性差、許多公路等級低,且通達度小的問題,這使得要素流動和資源開發利用受到嚴重限制,同時導致信息閉塞、思想保守,不利於城鎮經濟的發展。另外,關中城市群的其他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依然很滯後,目前城市間市場交易網絡建設與國內其它區域差距很大,基本上還處於單個城市自成體系式的發展階段:關中城市群城市間的區域信息共享網絡、區域資金聯通網絡建設也都還僅僅處於起步階段。

關中城市群內部網絡建設的滯後使得城市群內小城市和城鎮發展滯後,缺少專業化城鎮,難以傳遞大中城市的輻射力,很難把區域內分散的生產要素資源及經濟活動通過網絡集成與大市場有機聯繫起來,不能形成關中城市群以城鎮為節點,覆蓋區域內生產、流通、服務、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區域經濟網絡,限制了城市群的發展。

(三)城市群人力資源開發體系

關中城市群

關中城市群區域間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教育對人才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圍繞不同階層的勞動力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對陝西省人力資源利用狀況進行分析。

把所投入的勞動者分為大專學歷以上勞動者、高中(包括中專)學歷勞動者、初中學歷勞動者、小學學歷勞動者和文盲半文盲勞動者五個層次,分別用L1、L2、L3、L4、L5表示,並用K表示所投入的固定資產,則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總產出為:上式中α,β,r,μ,v,η分別表示L1、L2、L3、L4、L5的產出彈性,在一定時期內,它們可視作常數。根據《中國統計年鑑》(1982—1999年)等有關資料,對式(2)進行線迴歸可得到陝西省的投入產出情況。

顯示陝西省經濟還處於規模遞增的發展階段,文盲半文盲勞動者的產出彈性為負數,表明這個層次的勞動者已過剩:同時,初中學歷和小學學歷勞動者的產出彈性較大,表明這兩個層次勞動者的增加空間還較大。這是總體勞動者學歷結構欠合理和整體素質較低的主要表現,而大專學歷以上勞動者的產出彈性也為負數。

產生這個現象的其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資本投入不足,從1978—2002年,陝西省關中地區的資本投入在剔除物價上漲因素後年均增長速度在6%—10%之間,與沿海省市比,相差甚遠。在低速投入中物質資本的技術水平雖有一定的提高,但與東南沿海省份相比,技術水平的提高速度相對較慢。這就使得陝西關中地區很多的新興產業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抑制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特別是高學歷勞動者就業機會的產生。另外,潛在勞動人口增長過快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據1982年和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陝西省保持了較高的人口增長速度,分別達到千分之12.30和千分之16.96,而陝西省由於受財力的制約主要抓了掃盲教育和義務教育,初中和高中特別是大學的升學率還是很低,這樣,大部分勞動力人口現在就滯留在小學和初中層次上。可以看出,物質資本投入不足制約著教育投入的增加,制約著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這反過來又制約著經濟的增長,導致了經濟與教育的惡性循環。

關中地區高等學校密集程度在全國居前列,2002年關中地區高校在校學生人數41.16萬人,在學研究生30901人,大專學歷以上的勞動者供給相對過剩使得大量高校畢業生外流。人才外流和人才利用效率低下,也導致中青年骨幹大量外流,科技人員大齡比率越來越高。這種現象在關中城市群除西安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尤為突出。另外,成人教育和就業後再教育產業在關中地區發展也很不均衡,不能和環渤海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這樣對於人力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對經濟增長產生限制作用。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整個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和首位城市西安市相比差異非常大,這樣也間接造成了其他城市的發展緩慢,最終從人力資源方面對關中城市群發展形成制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