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信息有效性甚微

投資者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在關注財經媒體時,某知名的分析師認為某企業股票被低估,而投資者並未進行甄別就以此為依據進行投資。我認為這是很危險的,且絕大多數情況下現實與分析並不一致。我以此為例說明一個問題,公開信息的有效性甚微。

公開信息有效性甚微

市場上真實被低估的企業,都是不受市場關注甚至是市場厭惡的。絕大部分分析師是看不會關注這種企業的,大多數分析師都會使用趨同策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分析師關注的多是市場關注度較高的企業,這種企業大部分時間是處於有效狀態,價格能夠充分反映所有有關及可用信息,也就是說這些股票不僅不會被低估,甚至處於透支的狀態。

分析師過度自信的行為偏差,會導致對於結果的極端自信,但這種自信並非無懈可擊,因此很多時候分析師的分析結論與實際情況往往南轅北轍。這點並非憑空而出,逆向投資之父德雷曼在其文章中進行了數據驗證。

分析機構的獲利對象是企業而非普通投資者,讓分析機構拿企業的錢說企業的壞不太合適,雖然有可能並非通過研報直接獲利,但是得罪潛在的客戶也是不明智的選擇。看看A股的研報,極少出現賣出評級,在一些企業嚴重高估時還在鼓動投資者增持,其原因可想而知。因利益驅使,為哪方面服務就顯而易見。

企業被低估,是不會被輕易發現的,需要大量的數據核算和行業分析。僅以某一個原因,說明企業被低估,其實挺可笑的,如同盲人摸象一般。任何人都能發現的事情,就是一種公開的信息,對於公開信息股價一般還是能有效反應的。

僅通過上面幾點就可以證明,大家能夠簡單接收到的信息,其有效性是極其有限的。想要判斷企業的真實情況,必須通過自身獨立的思考。個人認為,公開信息能夠給予投資者的幫助極其有限,投資者慎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