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為何被列為千古第一禁書?僅這幾條便禁錮國人思想千年

哈嘍大家好我是夕峰,最近因為剛剛復工的原因工作上的事情都比較忙,很久沒有更文了,雖然也有很多喜歡我文章的讀者,他們也會私信問我什麼時候可以更文,因為最近確實是比較忙所以在此也表示十分抱歉。其餘的話不多說進入我們今天的主題。

商鞅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不會太過於陌生,歷史上商鞅變法中,他在秦國最為弱小的時候通過自身的政治手段,使秦國在短短十年間一步步變成一個與東方六國分庭抗禮的虎狼之師。而他所著的《商君書》被封建王朝奉若至寶的同時也被列為禁書,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本書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經久不衰呢?


《商君書》為何被列為千古第一禁書?僅這幾條便禁錮國人思想千年




一、壹民:劃分階級人群,統一思想

相信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人們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或許因為先天出身的不同,亦或者是後天的努力所致,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的階級劃分。總會有一小部分人在普羅大眾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雖然我們從小在學習的儒家經典中,強調的是有教無類,但是現實偏偏跟我們開了給玩笑。在這其中人民是離不開對於人群上位者的依賴,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是封建社會幾千年來在人們骨子裡植入的“奴性”。但在五千年的文明中開始的時候真的是這樣嗎?


《商君書》為何被列為千古第一禁書?僅這幾條便禁錮國人思想千年


其實“奴性”這個東西並非是從一開始在存在,或者是說這樣的一種思想是法家思想下的產物。商鞅在秦國變法當中認為,一個國家的人們思想上必須要做到高度的一致,共同朝著理想中的目標去邁進才有可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為什麼這樣說呢?

在商鞅去秦國變法之前,當時的秦國里人民的思想相對是自由的,後世當中我們所瞭解到的秦國暴政往往離不開秦國森嚴的律法。雖然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法律,但是也像前面所說的人民思想比較自由,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在法律上明顯存在著很大的漏洞。法律對於人民缺少強制的約束性,而當時的官員甚至於是國君,對於法律上朝令夕改的事情可以說是家常便飯,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你喜歡怎麼樣就怎麼樣,你開心就好。

《商君書》為何被列為千古第一禁書?僅這幾條便禁錮國人思想千年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諾千金”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的典故正正是與商鞅有關。商鞅在變法之前,在衙門前立起一根巨大的木頭,並且揚言誰如果能把這根木頭從衙門一直搬到城門外去,中途不停歇的話就會賞賜千兩黃金作為報酬。

開始時候由於像前面所說的那樣,百姓對於統治者“朝令夕改”的行為已經習慣了,從根本上不會認為統治者會履行承諾。一開始沒有人肯上前嘗試,直到後面有人嘗試把木頭扛到城門之後,商鞅果然履行了諾言賞賜了這個人千兩黃金,百姓覺得商鞅是言而有信的人,後面在商鞅推行新政的時候也就水到渠成。

《商君書》為何被列為千古第一禁書?僅這幾條便禁錮國人思想千年


當然以上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小小的插曲,而當事人商鞅不僅通過這樣的一件小事讓人們對他產生了言出必行的信任。更是通過這樣的一件小事潛移默化地鞏固了之後推行法律的權威性,同時也成功地在當時秦國人民的心裡套上了無形的枷鎖極大限度地約束了人們的思想性。

具備了誠信基礎的前提下,對法律的嚴謹產生敬畏,同時也讓人民不會輕易地去挑戰統治者的權威。進一步地培養人民對於統治者的服從意識。




二、弱民:國強民弱,治國之道,務在弱民

對於每一個國家來說,尤其是身處於把打仗當作吃飯喝水一般平常的戰國時代。人口基數的多少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直接決定國家強大與否的關鍵因素,那麼商鞅為什麼會提出弱民這樣的思想策略呢?

其實商鞅的策略中,弱民的意思更多是削弱百姓的實力。而當時的秦國因為地處西垂,關外有遊牧民族經常秦軍發生小規模的衝突,關內更是有山東六國對於秦國的封鎖。

不管關內關外秦國的百姓自古就是在不斷的戰鬥中生存,所以也造成了國內民風彪悍的風氣,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戰鬥民族。


《商君書》為何被列為千古第一禁書?僅這幾條便禁錮國人思想千年


而商鞅弱民的策略正正就是針對於這一點,正所謂國富則民強。在保留秦人強大戰鬥力的基礎上,但是在法律上不允許百姓的思想出現更多對於統治者的反對聲音。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的百姓思想獨立自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慢慢地在這樣的思想薰陶下再加上百姓自身就具備強大的戰鬥力,就會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團體。歷史上改朝換代的時候,開始時往往就是出現了對於當時統治者的反對聲音,然後形成這樣的團體最後推翻原來的統治,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商鞅在提出弱民策略的時候,可以說是具備了政治的前瞻性,從根本上扼殺了百姓的反抗苗頭,認為統治者所做的都任何決定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在思想上植入“奴性”的思維模式。



三、疲民:讓百姓疲於奔命

經過前面兩條的鋪墊,百姓對於統治者已經初步具備了敬畏,那麼,為什麼還要在這裡讓百姓在生活中有疲於奔命的感覺呢?

其實就這一條的策略中,在模式上更多傾向於軍事上的戰略,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玩對抗類型遊戲的讀者可能都會知道,在面對一個比自己強大很多的對手時。在暫時不能硬剛的情況下,我們更多的會去選擇消耗對手,等待時機一擊必殺。


《商君書》為何被列為千古第一禁書?僅這幾條便禁錮國人思想千年


而商鞅這樣的戰略,就是通過各種稅收增加百姓的負擔,讓百姓每天都在為怎麼生存下去而去工作和勞動。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姓在思想上更多的是為了生活而疲於奔命,不可能再有多餘的時間去想統治者的對與錯的問題,同時也能保證國家的財富高度集中在統治者手中。

這樣自然就不會產生反抗的思想,就像兩個人打架,你故意消耗對方的體力;或者,故意用別的事情拖延住對手,讓對手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思考。商鞅把這一條戰術運用到了民眾身上。



四、辱民,讓民眾沒有自尊

相信瞭解先秦歷史的讀者朋友們,都會聽說過秦國的律法中有一個叫“連坐法”。意思就是一個人犯法,他的親人和族人甚至乎左右鄰居都會有相同的罪。

但是同時秦國對於百姓也實行“舉報有獎”這樣的政治制度,只要是這個人觸犯了法律,他的親族甚至於左右鄰居都可以進行舉報。而舉報者可以獎勵免去受罰連坐。

《商君書》為何被列為千古第一禁書?僅這幾條便禁錮國人思想千年


而商鞅制定這樣的制度初衷,需要的就是讓民眾沒有自尊,讓他們互相揭發,這樣的話彼此沒有信任感。試想,如果一群人互相猜忌,那還能形成戰鬥力嗎?不能抱團就沒有威脅;連尊嚴都沒有了,還談什麼更加高級的想法。



五、貧民,在貧窮中尋找出路

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商鞅在提出貧民的主張,更多地是不讓百姓有多餘的財富。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百姓身上囊中羞澀,加上統治者對於民間百姓的各項稅收。整天為了一點錢奔波,生活都顧不著了,哪還有那麼多時間想別的。


而當時百姓的唯一出路就是參軍建功立業,自古以來百姓對於美好生活都是充滿嚮往,而當時不僅是秦國的貧富懸殊差距比較巨大,而且很多時候因為出身的不同就決定了每個人不同的階級身份。通過為國殺敵積累軍功不僅能改變自身的社會地位,更多的也可以為自己的家人後代擺脫貧困出身,在秦國的高壓政策下對於平民百姓來說可是唯一的出路。

《商君書》為何被列為千古第一禁書?僅這幾條便禁錮國人思想千年


最後還有最為重中之重的一條:五者若不靈,殺之。簡單點來說,如果這其中五條對於百姓的奴役制度在某些人當中全部都起不了,那麼這樣的人只能殺了。

縱觀歷史,《商君書》中所提出的馭民五術雖然霸道苛刻,但是處於戰國時代的亂世中,給秦國帶來的更是國力質的飛躍,甚於可以說是為之後一統六國打下堅定的基礎。

雖然與後世封建王朝中儒家治世裡的“以民為本”理念相悖。但是《商君書》卻是歷代帝皇和皇位接班人才有資格學習的治國之術,封建統治者在明面上以儒家經典的思想為藍本治理國家的同時,背後卻或多或少存在《商君書》中提到的馭民五術的影子。


可能是統治者怕普通人學會之後可以輕鬆取代自己的地位,或者這就是《商君書》被列為千古第一禁書的原因所在。各位讀者你們如果有同的意見或者想看的歷史人物故事,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每一位讀者的評論夕峰都會盡量地去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