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析:《國風·周南·葛覃》表現了陪伴父母的傳統孝文化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所以,我們一定要常回家看看,陪伴父母,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展現“孝”文化,因為對父母最好的孝順就是經常陪伴他們。

《詩經》賞析:《國風·周南·葛覃》表現了陪伴父母的傳統孝文化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我第一個念頭是關於《二十四孝》的文化典故。我記得小時候媽媽給我講過好幾個故事,其中有一個講的就是與孝敬父母有關的,我記得大概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古時候有一個年輕人(我查了下,應該是丁蘭,雖然有點出入),是個二流子,他經常對自己的母親拳打腳踢,讓他的母親很是懼怕他,母親與兒子兒媳一起生活,但是母親特別害怕兒子。有一天,這個年輕人在地裡收割莊稼,中午的時候他躺在樹底下休息,突然看見樹上有一個鳥窩,鳥爸爸和鳥媽媽一趟又一趟地叼著食物餵養自己的孩子,大中午都沒有休息,這讓年輕人感同身受,是不是自己的母親也是這樣餵養小時候的自己的呢?想起他對母親做過的種種,年輕人很是懊惱,他下定決心,以後要對自己的母親特別孝順,再也不這樣混賬地對母親了。

《詩經》賞析:《國風·周南·葛覃》表現了陪伴父母的傳統孝文化

中午的時候,母親和平時一樣,給收割莊家的兒子來送飯,年輕人遠遠地看見了自己的母親,很是高興,想著今天一定要對自己的母親懺悔,讓她原諒自己的不孝。可是母親看見自己的兒子臉上帶著平時打自己的笑容,還有手中的牛鞭的時候,就特別害怕,以為自己送飯遲了,惹兒子不高興,又要捱打了,就看見身邊有一棵大柳樹,一頭撞死在了大柳樹上。

《詩經》賞析:《國風·周南·葛覃》表現了陪伴父母的傳統孝文化

年輕人頓時傻眼了,他跪在地上,哭得很是傷心,看見自己手中的牛鞭,才明白過來,母親是太害怕自己了,所以才撞死了。年輕人就把這棵大柳樹砍了,雕刻成了自己的母親,供在家裡,每天有什麼吃的喝的,都供起來,就這樣過了好一段時間。有一天,年輕人在曬糧食,同時也把母親的雕像帶出來曬太陽,可是突然下起了大雨,年輕人害怕自己的母親淋雨,就直接將母親的雕像抱在懷中,跑到了家中,沒有管糧食,等雨停了,他發現自家的糧食竟然一點都沒淋溼。這事情一下子就傳開了,說是年輕人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可以說是一個大孝子。

《詩經》賞析:《國風·周南·葛覃》表現了陪伴父母的傳統孝文化

後來,年輕人有事外出,他的妻子晚上害怕,左右發現沒有讓門牢固點的東西,突然看見家裡桌子上供的婆婆雕像,就抱下來,頂在了門上。而這時,出門在外的年輕人,忽然夢見自己的母親說她的額頭疼,年輕人以為是母親撞在柳樹上的緣故,就特別後悔,請求母親的原諒,但是母親卻說,是年輕人的媳婦讓自己頂門,頂了一晚上,所以才頭疼。年輕人醒來後就連夜趕往家裡,當他敲開門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母親真的是在頂門,他就特別生氣,把自己的妻子休掉了,上天就覺得年輕人應該是真的孝順自己的母親,通過各種考驗,發現初心不改,決定成全年輕人的孝心,就讓大柳樹的母親活了過來。

《詩經》賞析:《國風·周南·葛覃》表現了陪伴父母的傳統孝文化

這個故事應該就是《二十四孝》文化典故中的“刻木事親”,故事雖然有點玄幻,但是故事的重點很突出,就是要我們作為後代子孫的,一定要對自己的父母孝順。而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說,一定要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多孝順老人,才是為人子女的本分,而“孝”作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文化構成的一部分,更是當下我們年輕人要傳承的。

《詩經》賞析:《國風·周南·葛覃》表現了陪伴父母的傳統孝文化

《國風·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

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

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薄汙我私,薄澣我衣。

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詩經》賞析:《國風·周南·葛覃》表現了陪伴父母的傳統孝文化

葛草長長壯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藤葉碧綠又繁盛。

黃鳥上下在飛翔,飛落棲息灌木上,鳴叫聲聲像歌唱。

葛草長長壯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藤葉濃密又茂盛。

收割回來煮一煮,剝成細線織葛布,穿上葛衣真舒服。

回去告訴我師姆,我要告假看父母。


《詩經》賞析:《國風·周南·葛覃》表現了陪伴父母的傳統孝文化

《國風·周南·葛覃》中的女主人公去山谷採集葛藤蔓葉,黃鳥飛來飛去,穿梭在樹林間,嘰嘰喳喳地唱著歌,她看見這葛藤蔓葉特別茂盛,就採集了好多,然後煮一煮,捻成線,就織成葛衣,穿在身上應該是很舒服的。所以,她在給自己的公婆和孃家中的父母都織了葛衣,把新衣服洗漱乾淨,整理好,向婆婆說明了回孃家的意願,帶著自己親手織成的葛衣,高高興興回孃家看望父母去了,我想這應該是一個出嫁在外的女兒對自己家中父母健在的一種孝心。《國風·周南·葛覃》的最後一句“害澣害否?歸寧父母。”點明瞭主題,意思就是出嫁在外的女兒,忙完了公婆家中的各種事宜之後,心情很是愉悅,想回孃家看望自己的父母,體現的正是現代我們所說的“常回家看看”,這種回家看看,其實就是一種孝順父母的體現。

我認為,陪伴就是最好的孝順,也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展現中華傳統“孝”文化的體現。

《詩經》賞析:《國風·周南·葛覃》表現了陪伴父母的傳統孝文化

漢代鄭玄《毛詩箋》:“躬儉節用,由於師傅之教。而後言尊敬師傅者,欲見其性亦自然。可以歸安父母言嫁而得意,猶不忘孝。”宋代朱熹《詩集傳》:“此詩后妃所自作,故無讚美之詞。然於此可以見其已貴而能勤,已富而能儉,已長而敬不弛於師傅,已嫁而孝不衰於父母,是皆德之厚,而人所難也。《小序》以為后妃之本,庶幾近之。”

《詩經》賞析:《國風·周南·葛覃》表現了陪伴父母的傳統孝文化

從以上解釋來看,無不體現了一種後代子孫對父母的孝順。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我覺得這句話真的可以作為一種圭臬來引導我們,所以說,一定要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多孝順他們,而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自己的悔恨。

作家畢淑敏在《孝心無價》中這樣寫到: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掛念。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債,你就永遠無以言孝。


《詩經》賞析:《國風·周南·葛覃》表現了陪伴父母的傳統孝文化

因此,我們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多多陪伴自己的父母,這就是最大的孝順,而不是用法律的形式來調節,讓這份孝順顯得沒有了文化的溫度和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