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當年為何寧可自刎也不過烏江?有這三種可能

一說到“力拔山兮氣蓋世”這句詩,很多人立刻就能聯想到項羽,項羽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大家都為他的一生感到惋惜,但是不得不承認,西楚霸王確實是一個英雄,但最終落得個被劉邦打敗,烏江自刎的結局。古往今來,很多人不解的是,項羽當時為何寧可自刎也不過烏江呢?

項羽當年為何寧可自刎也不過烏江?有這三種可能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根據歷史的記載以及學者們的研究,項羽之所以不過烏江,其實存在著另外三種可能。

第一種觀點認為,項羽之所以不過烏江,是因為他害怕遭到欺騙。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項羽的逃跑路線。項羽在被劉邦彙集各路諸侯圍攻而逃亡時,在途中遇見了一個農夫。他詢問農夫逃跑路線,結果農夫給他指了相反的方向,這才導致項羽被追兵追上。

項羽當年為何寧可自刎也不過烏江?有這三種可能

所以當他遇到烏江亭長時,亭長讓他坐船逃走,他自然不能不產生懷疑。再者說,如果他真的再被亭長所騙,那真的會為天下人所恥笑,因此,心高氣傲的項羽自然不能遭受這種屈辱,所以,他不過烏江,也就說得通了。

項羽當年為何寧可自刎也不過烏江?有這三種可能

第二種觀點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鬥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說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

項羽當年為何寧可自刎也不過烏江?有這三種可能

關於第三種說法,當年,他為了江東的父老鄉親可以過上更好的日子,起兵伐秦,幾十年過去了,當初跟隨他出來的全都戰死了,即使他回去重新召集一批父老,東山在起,但是這未必會成功。

也許只會讓父老鄉親的生活更加困苦,而且虞姬也死了,他打下江山又是為了誰,還不如自己了結,成全劉邦,讓百姓過上正常的生活。衝動任性了一輩子的項羽,在江邊的最後關頭變得理性了。

項羽當年為何寧可自刎也不過烏江?有這三種可能

項羽烏江自殺,不是因為膽怯,也不是因為沒臉面對江東父老,他一是為了保護家鄉人,二是追隨自己的摯愛虞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