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悲歌!項羽不肯過江東是怕有失面子嗎?

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都把面子看的很重,像什麼“不蒸饅頭爭口氣”,“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

等等等等,那麼也就因此引起我們的懷疑了: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怕有失自己的面子嗎?

英雄悲歌!項羽不肯過江東是怕有失面子嗎?

於是這也就引發了不少人的爭議和思考,有關項羽:不識時務,不以大局為重,太過自我,剛愎自用等說法就流傳起來了,那麼事實到底如何?且聽老梁為大家一一講解:

其實這裡面至今有兩種說法,首先第一種,以司馬遷 的《史記》為代表的,因為司馬遷與項羽之死年代非常接近,再加上我們都知道《史記》是一部相對來說比較客官的史書了,司馬遷又將項羽本紀這一節寫的是情真意切,慷慨激昂,“此天要亡我,我何渡為!”於是拔劍自刎於垓下,這裡他的不過江實在是感覺對不起自己的父老鄉親,實在是沒有顏面去過江(我們都知道,項羽是很高傲的),所以說“怕丟面子”這一點在這裡是說不通的。

英雄悲歌!項羽不肯過江東是怕有失面子嗎?

然後是一些史學家,經研究之後分析到的第二種說法:項羽不是在烏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遠東城就被圍住了,這時他離烏江還有二百四十華里,所以說項羽其實根本就沒有渡江的機會,在這東城就已經被楚軍給圍殺致死了,至於所謂的慷慨悲歌,所謂的無顏見江東父老,所謂的“怕丟面子”不聽烏江亭長的話,不過江而自刎等等,這都是虛構的而已。(這一觀點也只是部分學者的看法,也有不少反對聲音在裡面。)

英雄悲歌!項羽不肯過江東是怕有失面子嗎?

所以說怕有失面子,這一點從以上來說是站不住腳的,但他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和氣節,還是十分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驕傲,自豪,和欽佩的

英雄悲歌!項羽不肯過江東是怕有失面子嗎?

論人文歷史那些事,且聽老梁為你一一道來。認認真真的原創,不搬運,不剽竊,喜歡文史類的朋友們關注我,一起去找找有趣的人文和歷史。(圖片來源於網絡)

手機碼點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點贊和關注,謝謝。

不過,客官,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