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時代的宋夏好水川大戰,說說范仲淹、韓琦的得失

景祐五年(1038年),党項人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此前,西夏已經是獨立的國家,只是在名義上還屬於大宋。李元昊稱帝就意味著在名義上西夏和宋朝也要撕破臉皮。李元昊此舉激怒了大宋,宋與西夏之間的戰爭由此展開。

宋仁宗時代的宋夏好水川大戰,說說范仲淹、韓琦的得失

宋仁宗

  康定元年(1040年),李元昊率10萬大軍在三川口擊敗宋軍,取得三川口之戰的勝利。此戰使得宋仁宗明白西夏已經成為宋朝大患,如不採取措施,勢必會威脅到宋朝的統治。宋仁宗任命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和范仲淹為副使,其中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夏竦、韓琦、范仲淹都是當時朝廷重臣,由此可見宋仁宗對西夏的重視程度。不過,夏竦、韓琦、范仲淹雖都曾治理一方,卻都是文臣,且對西夏可能瞭解不足。

  韓琦和范仲淹雖是好友,但在西夏問題上的看法卻不一致。韓琦主戰,認為應主動攻擊西夏,一戰解決問題。范仲淹主守,認為應與西夏和談,爭取時間,待時機成熟,再出擊消滅西夏。夏竦把韓琦和范仲淹的看法上奏給宋仁宗,宋仁宗考慮之後,採取了韓琦的策略,即主動出擊。

宋仁宗時代的宋夏好水川大戰,說說范仲淹、韓琦的得失

宋仁宗

  次年,宋朝還沒出擊,就傳來西夏李元昊率軍10萬攻打渭州的消息。韓琦一面派人聯繫范仲淹出兵,另一面讓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數萬大軍迎戰。西夏勢大,韓琦的策略是讓任福率軍經懷遠城、得勝寨,駐紮到羊牧隆城,如有機會就攻打李元昊,沒有機會就斷李元昊後路。任福在行軍的過程中,遇到西路都巡檢常鼎正與西夏軍戰於張義堡,就違反韓琦的命令,改道馳援常鼎。李元昊把10萬大軍駐紮在好水川一帶,卻讓幾千士兵故意戰敗於任福手下,引誘任福追擊到好水川。任福的軍隊孤軍深入,疲憊不堪,李元昊大軍傾巢而出,全殲任福的軍隊。宋軍遭到慘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好水川之戰。

  在宋朝方面,導致好水川之戰戰敗的直接原因是任福違抗韓琦的命令。出兵之前,韓琦曾對任福千叮嚀萬囑咐,要任福千萬不要違抗命令,否則就算有功,也要治其違抗命令之罪。韓琦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可惜任福卻沒把韓琦的話放在心上。他把軍隊分成三部,他自己和桑懌為先鋒,朱觀、武英部率主力隨其後,王珪負責隨時支援。任福和桑懌看到友軍與西夏軍交點,違反命令前去支援,中了李元昊的埋伏。朱觀、武英部和王珪部為救任福和桑懌,也落入埋伏,最終導致宋軍全軍覆沒。

宋仁宗時代的宋夏好水川大戰,說說范仲淹、韓琦的得失

韓琦

《宋史》:琦悉兵付大將任福,令自懷遠城趨德勝砦出賊後,如未可戰,即據險置伏,要其歸。及行,戒之至再。又移檄申約,苟違節度,雖有功,亦斬。

  不過,我認為大宋戰敗的主要原因是韓琦和范仲淹政見不同,導致他們在軍事上缺乏配合。韓琦之所以主戰,是因為西夏兵力本來很有限,應趁其羽翼未豐之時,全力擊敗李元昊,以免西夏坐大,且避免耗費過多的錢糧。范仲淹主守的原因是宋朝剛剛戰敗,士氣衰落,軍心渙散,他認為宋朝應該在西北邊境修築防禦工事,選拔良將,訓練士兵,等兵強馬壯之時再出兵擊敗李元昊。後人普遍認為范仲淹是對的,韓琦是錯的,是因為好水川之戰中宋軍戰敗,這是典型的英雄成敗論。韓琦和范仲淹是當事人,他們只是根據實情情況和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議而已,他們也不可能會預測到自己的建議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事實上,宋朝在好水川戰敗之後反過來採納了范仲淹的策略,雖取得一定的成就,也僅僅只是保住了大宋邊境平安,對西夏仍然沒有任何辦法。換句話來講,范仲淹的策略也只是讓大宋有自保的能力而已,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終宋朝和西夏最後簽訂了慶曆和議,西夏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向大宋稱臣,李無昊達到了建立國家、實現党項人獨立的目的,宋朝掙得了一個面子而已。

宋仁宗時代的宋夏好水川大戰,說說范仲淹、韓琦的得失

韓琦

  所以,從結果來看,韓琦的主攻策略是失敗的,范仲淹的主守策略也沒有成功。

《宋史》:琦言:“元昊雖傾國入寇,眾不過四五萬人,吾逐路重兵自為守,勢分力弱,遇敵輒不支。若並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賊驕惰,破之必矣。”乃詔鄜延、涇原同出徵。

  宋仁宗採納了韓琦的建議,就表明朝廷對西夏的主要方針是主攻。既然朝廷已經定下大方向,那麼夏竦、韓琦、范仲淹三人都應該按照朝廷的方針辦事。在韓琦的策略中,涇原路和鄜延路應該同時出兵攻夏,兩路並進,一則兵力充足,二則相互配合。韓琦讓任福率軍出征時,韓琦深知李元昊兵力強盛,任福兵力較少,難以抵抗,於是囑咐任福繞道行軍到羊牧隆城。韓琦的目的就是讓任福避免和李元昊短兵相接,而是尋找機會突襲,如沒有機會,則斷其後路並拒守。

宋仁宗時代的宋夏好水川大戰,說說范仲淹、韓琦的得失

韓琦

  韓琦既然已經出兵,自然希望負責鄜延路的范仲淹也出兵配合。在此之前,朝廷已讓經略安撫判官尹洙前往面見范仲淹,請求范仲淹出兵。尹洙是正月十三日到時延州見到范仲淹,反覆勸說了將近20天時間,結果范仲淹還是不肯出兵。等到尹洙於二月十八日回來之時,得到了好水川戰敗的消息。

《宋史》:始,朝廷既從攻策,經略安撫判官尹洙,以正月丙子至延州,與范仲淹謀出兵。越三日,仲淹徐言已得旨,聽兵勿出。洙留延州幾兩旬,仲淹堅持不可。辛丑,洙還至慶州,乃知任福等敗績,賊侵劉璠堡未退,因遣權環慶路都監劉政將銳卒數千往援;未至,賊引去。夏竦等劾奏洙擅發兵,降通判濠州。

宋仁宗時代的宋夏好水川大戰,說說范仲淹、韓琦的得失

韓琦

  范仲淹不出兵至少造成兩個後果:1.造成韓琦的軍隊孤立,且軍力不足,面對西夏的軍隊處於明顯的劣勢;2.沒有范仲淹鄜延路兵馬的牽制,李元昊可以一心一意的對付韓琦。所以我認為范仲淹不出兵的這個決策是錯誤的。誠然,范仲淹對西夏是主守,但朝廷已經定下大方向,不管范仲淹是否願意,也理應放下政見上的不同,與韓琦配合,出兵牽制李元昊,減輕韓琦的壓力。一旦范仲淹出兵,李元昊主力必定首尾不能相顧,到時鹿死誰死就很難預料了。

  這裡還有個問題是任福出兵的時間應該是二月十日,兵敗於二月十四月。延州到原州的距離約1000里路,以宋朝軍情傳送的速度來看,一般2到3天時間可送達。如果韓琦在出兵前派人通知范仲淹的話,范仲淹還是來得及出兵的。這也表明韓琦和范仲淹在合作上還是有些問題的。

宋仁宗時代的宋夏好水川大戰,說說范仲淹、韓琦的得失

范仲淹

  不過范仲淹之所以得到後人的尊敬,就是因為他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不大可能會因為與韓琦政見不同,並堅持自己的策略而拒絕配合韓琦。我認為范仲淹是上了李元昊的當了。李元昊在出兵之前,曾經分別給韓琦和范仲淹寫信要求講和。韓琦收到李元昊的信後,認為這只是李元昊的計策,想讓宋朝放鬆警惕。韓琦並不理會李元昊,反倒加強戒備。

《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傳第七十一》:既還營,元昊來求盟。琦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命諸將戒嚴,賊果犯山外。

宋仁宗時代的宋夏好水川大戰,說說范仲淹、韓琦的得失

范仲淹

  范仲淹本是主守派,認為現在時機不成熟,既然李元昊想講和,那就暫時和吧,等時機成熟再出兵。李元昊的信正中范仲淹下懷,范仲淹洋洋灑灑地寫了封回信給李元昊,名為《答趙元昊書》(宋賜趙姓)。在這封信中,范仲淹講述党項人的歷史,引經據典,分析政局,勸李元昊放棄稱帝,雙方和談。范仲淹卻不知道,李元昊已出兵攻打涇原路渭州一帶,肯定無暇給范仲淹寫回信了。

  其實,李元昊已經稱帝,觸犯了宋朝的底線,雙方已經撕破臉皮打仗,哪能那麼輕易講和呢?韓琦加強戒備之後,西夏人果然犯境,如果說韓琦識破了李元昊的計策,那麼反過來,范仲淹不就是中了李元昊的計策嗎?恐怕李元昊本就有出兵犯宋的想法,只是兵力有限,擔心韓琦和范仲淹聯合出兵,所以才假意求和。看到韓琦和范仲淹的反應,李元昊就知道該怎麼做了:穩住范仲淹,攻打韓琦。從結果來看,李元昊得逞了,他把韓琦和范仲淹耍於股掌之間。

宋仁宗時代的宋夏好水川大戰,說說范仲淹、韓琦的得失

范仲淹

  所以,韓琦和范仲淹不管是主戰還是主守,在當時的情況來看都是合理的建議。只是在朝廷定下大方針後,韓琦和范仲淹在配合卻不怎麼協調,致使宋朝遭受大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