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廟號為仁的皇帝,在儒家的價值觀裡,仁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差不多相當於聖人。
《說文》對仁的解釋簡單明瞭,仁,親也。一個有仁的人,他對待萬物都如同親人,將心比心,溫良恭儉讓,讓所有人都感覺很舒服。
宋仁宗當得起這個仁字。從小,他就接受了最正統的儒家教育,時刻以儒家標準約束自己,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寬容每一個臣子。
他的身世非常悲慘,剛生下來就被奪走了母親。但當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後,只是大哭了一場,對那個奪走他母親的人,沒有半分怨恨。
他非常罕見的有三個太后。第一個是劉娥,宋真宗的皇后,嫡母;第二個是生母,李宸妃,追封為皇太后;第三個是保慶皇太后,親自撫養他的楊淑妃。
最讓人感動的第三個太后,因為她是劉太后遺詔要求的。劉太后的要求無疑是過分的,居然要讓宋仁宗在自己死後尊皇太妃為皇太后,宋仁宗竟然照辦了。
對此,范仲淹是持強烈反對態度的,他尖銳指出:從來沒有聽說去世了一個皇太后,還要找一個繼位的,難道皇帝離了太后就不能親政嗎?
自古以來,皇帝對臨朝稱制的太后都有逆反心理,一旦親政,就會實行殘酷的政治清算。但宋仁宗是個例外,劉太后死後,對她的家族更加厚待,即使知道了她並非生母。
說到底,他是一個不會拒絕的人,不僅無法拒絕母后臨終前的要求,對於臣子的要求,他也經常遷就,甚至不惜壓抑自己。
他曾經很寵幸兩個妃子,但群臣卻認為他在沉迷女色,紛紛要求將那兩個寵妃送走。他忍了,默默的看著心愛的女人離開自己的身邊。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宋仁宗遵循著儒家的道德規範,以及儒家對皇帝的約束。他從小的教育是:嫡母就是嫡母,永不得更改;不得好女色;不得不聽忠言。
宋仁宗一朝,公認是北宋人才的井噴期,文臣有呂夷簡、范仲淹、韓琦、富弼等,武將有狄青,更有名垂千古的大清官包拯。
按理說,一個如此剋制、仁恕的皇帝,再加上如此優秀的大臣,國家應該治理得很好吧?不然,宋仁宗一朝黨爭特別激烈,政策沒有連續性,國家莫名其妙就衰弱了。
為何如此呢?原因還是在一個仁字上。宋仁宗對每個大臣都很信任,讓他們盡情施展才華,但是他沒有決斷,也沒有真正做到人盡其才。
宋仁宗治下出了很多能幹的宰相,但只要諫官對執政有所指責,他通常的處理辦法是換一批人,導致上位的和在野的辯論不休,看似政治清明,實則朝令夕改。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奇葩的局面,宰相如走馬燈,今年你上臺制定一批政策,明天又是他來推陳出新,再過幾天又換一個人施行改革。
縱觀歷史上那些有作為的皇帝,他們無一例外有著自己的治國理念,並尋找到合適的人才,朝著自己的目標堅定前進。如果有人反對,不好意思,靠邊站。
那麼,宋仁宗的治國理念是什麼呢?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就是做一個道德完美的皇帝,勤政事,愛百姓,不任性,不苛刻,尊重每一個人的想法。
這就好比職場上的老好人,每個人都覺得他很好相處,工作上也兢兢業業,但就是做不出成績。而且,這個人的位置越高,對一個組織的危害就越大。
所以,我們可以說宋仁宗是個好人,但不能說他是個好皇帝。從他身上,我們應該明白,做一個好人,不如做一個好丈夫,一個好領導,一個好員工。
閱讀更多 沉香藝文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