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你的這些做法會讓孩子很自卑

自卑,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這是當事人對自己的一種主觀的、消極的評價,類似於自我設限。它在情緒上的表現為:害羞、不安、內疚、憂鬱、失望;在行為上表現為:面對困難挫折時常常退縮,易放棄,而不能努力解決,並且害怕嘗試新事物。

孩子的自卑通常來自於家庭。因為孩子小時候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TA對自己的認識來自於父母的評價,父母經常覺得孩子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最後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自我實現”。

父母的哪些做法會導致孩子自卑呢?

“貼標籤”和人身攻擊會讓孩子自卑

有句古老的諺語說:如果你總是對一個孩子說他很壞,他就會真的變得很壞,孩子常常會成為父母口中的那種人;

除了貼負面標籤,語言暴力也可以讓孩子變得自卑。在《知乎》上,有位匿名的網友分享了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和單位的同事、領導在飯店吃飯,我和鄰居小亮(領導的孩子)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立馬撒歡跑去飯店,希望藉此機會大快朵頤。到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當時的畫面,小亮的爸爸看到他之後,把他抱到大腿上,關愛之情溢於言表。我的爸爸看到我之後,立馬罵道:“滾回家,找你媽去”……後面的情節我不記得了,只記得小夥伴的眼神是自豪的,爸爸的眼神是惱羞成怒的,周圍大人的眼神是古怪的,只記得被趕出來的我一個人跑到沒人的地方哭了好久。從這開始,心裡總有種念頭:我不如別人,我的爸爸不愛我。從小到大,爸爸很少教我怎麼做人做事,但是卻對我期望很高,每次我做的不好,迎來的不是辱罵就是冷嘲熱諷,那些惡毒的話語,像刻在我的心裡“尼瑪勒個比”、“你個傻逼”、“狗屁不是”、“沒出息的東西”、“你跟你媽一樣傻逼”……在這種反向刺激下,我偶爾會奮發,但更多的卻是迷茫、自卑。

包辦和限制會讓孩子自卑

自卑者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感覺自己沒能力。其實能力都是在做事中獲得的,有了能力,人才會有自信。而包辦和代替,則是對孩子獲得能力和獲得成就感的徹底剝奪。大人通過包辦和限制無形中向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你是不行的。而孩子也會在心裡發出類似的疑問:為什麼別的孩子能做的事,偏偏大人不讓我做?為什麼別的孩子可以玩的東西,偏偏大人不讓我玩?看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自己確實無能。

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嚴會讓孩子自卑

性格太要強或者太無能的家長,更容易對孩子高期望,高要求,這其實是一種補償心理在作怪。在他們看來,“高期望才能高產出”、“嚴師才能出高徒”,這樣的家庭氛圍,只會讓孩子感到緊張和壓抑。更重要的是,這會讓孩子揹負著壓力,不斷追求完美,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鬆懈,神經時刻處於緊繃狀態。然而現實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個人有自己的強項,也勢必有自己的弱項,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就像一句話說的:苛求自己完美是一種病。因此,孩子一旦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自然而然就會認為是自己不行,這個時候,自卑感就開始出現了。

喜歡拿孩子與別人橫向比較會讓孩子自卑

這類家長有個特點,最喜歡拿孩子的不足和別人的優點比。孩子鋼琴彈得好他看不到,他看到的是別人家孩子足球踢得好;孩子唱歌唱得好他看不到,他看到的是別人家孩子的口才好;總之,孩子的優點他都會忽略,孩子的不足他卻用“放大鏡”看,這樣比來比去,最終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這種情況下,孩子感覺到不被愛,進而覺得自己不可愛,從而產生深深的自卑感。嚴重橫向比較,甚至會導致孩子發展成病態的嫉妒心理,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恨不得天下人都比自己差,否則心理就會很難受。

給孩子傳遞匱乏感會讓孩子自卑

當孩子有正常的需求時,很多父母會趁機告訴孩子生活的艱難,賺錢的辛苦,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配擁有美好的東西,自己就是不如別人,因此產生深深的罪惡感,甚至是厭惡自己,從而容易變得自卑。

還要一種情況會導致自卑,就是孩子身體上有某些先天缺陷

能力不足導致的缺陷,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至少有改變的可能性。而身體的缺陷卻不同,幾乎沒什麼可能去改變,因此很容易導致當事人常常無法從自卑中自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